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日對華態度調整 真心還是權謀

http://www.CRNTT.com   2009-01-03 11:35:58  


 
  基於此,上述三名首相無不把精力集中於內政,而無暇顧及外交。在對華態度上,三者都傾向於采取相對穩健的態度。因為三者明白,節外生枝并不利於其政權的穩定。與此相反,如果善於與鄰國溝通和對話,還可作為刺激其支持率上升的武器。“修憲內閣”首相安倍之所以部分“修訂”其史觀、積極主張推行“價值觀”外交的麻生上台後之所以避談其“自由與民主之弧”的外交構想,其道理也在於此。至於以“背水一戰”為標榜,但在實際上是在推行無為而治的“協調型”政治家福田首相,當然更不希望中日兩國此刻增添新麻煩。 

  由此可見,小泉下台後中日關系之所以能維持著相對穩定的小康狀態,并非由於其接班人較為“親中”或對華態度有著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轉變。也許是因為這個緣故,兩年多來日本大衆傳媒對中日首腦之會談,最喜愛使用的標題之一是“日中(相互靠攏)演出”,有意無意向讀者傳達如下的信息:“這是一場外交秀”。在這一點上,北京與東京的輿論導向,不能說是差距不大。 

          媒體報道基調迥異 

  有關中日兩國之相互報道,如果我們予以追蹤與仔細分析,兩者之差距就更大了。也許最能體現兩者落差的是有關“速凍餃子中毒”的事件。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主流媒體基本上是停留於對事件發生與發展的簡單叙述。與此相反,在2008年1月底有關事件曝光之後,日本大衆傳媒則近乎於全力渲染有關事件。在最初的10多天裡,“中國毒餃事件”每天都成為各報的頭版頭條新聞。至於電視,更是日以繼夜的反複報道,其間不乏不負責任之煽情言論。一刹那間,“中國產食品”成為了“有毒食品”的代名詞。從一般面對小市民的大小餐館到學校的食堂,紛紛在其顯著的緊急布告欄或小黑板上,聲明已停止(或從未使用)中國產的食材或配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談中國食品色變”的氣氛中,部分日本媒體還將此與北京的空氣污染相結合,質疑中國辦奧的能力,或者進而談論中國人的“國民性”。日本內閣府公布的外交輿論調查發現有66.6%的接受調查者“對中國沒有好感”而達30年來的最高點,顯然與上述的輿論誘導有關。 

  不僅如此,留意中日關系現狀與發展的人士不難發現,在中日首腦頻繁互訪,合唱“戰略性互惠關系”主旋曲的同時,一部分日本媒體和智囊卻以壓力集團自居,發表激進的言論。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在抨擊“弱勢首相”對中的“軟弱態度”,但認真分析,其實是在從側為正在進行艱苦談判的日本官員加碼,為正在“演出”不便提出高額要求的首腦喊價。一名著名學府的教授在細數北京對東海油汽開發問題、毒餃問題和日本入常問題的態度與“戰略性的互惠關系”不相配稱時,便露骨地亮出了“靖國神社參拜牌”。對於時任首相表示不做對方不高興的事(不參拜靖國神社)的態度,他便持有異議,并指出:“在外交問題上,有時就是不能不令對方感到不愉快。” 

  至於猛打“西藏牌”的日本傳媒,例子就更多了。一名以自由派自居的報人就籲請北京以日本在“滿洲事變”(指“九一八事變”)後陷入孤立境地為前車之鑒,妥善處理西藏問題,儼然是將上述截然不同的兩者等同看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