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知青下鄉運動40年:青春有悔或無悔?

http://www.CRNTT.com   2009-01-22 09:27:10  


 
  2007年春節,當年的糾察隊長李長壽,面對丁惠民希望籌集捐款的想法時說:“如果是要建知青福利院,我馬上把兜淘乾淨!”

  相比丁惠民,他的做法是:在知青戰友重病或有困難時,幫助聯繫買藥、運送,盡可能解决具體問題;他不同意向知青募款,來做維權之事。

  至此,分歧已不可避免。

  後來,李長壽曾對丁惠民說:“你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是不是比我們的父輩好?我們的孩子,是不是比我們那時候强?這說明: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

  丁惠民沒有吭聲。

  10年前,成都知青的聚會活動上,一條“青春無悔”的橫幅被不同意見者扯下:“無悔?你們無悔你們就回去!”

  “有悔”和“無悔”,成爲知青群體中對那一段特殊經歷的分歧意見。“有悔”者,痛感時代對整整一代人的深重折磨,他們感慨磨難、追撫傷痕,後悔自己做出的犧牲和命運的不公;“無悔”者,深感知青經歷使自己磨練了意志、加速了成長、更以一種無法替代的方式,深切瞭解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國家,從而奠定了整整一代人心智和意志的成熟。面對現實,前者發出呐喊和譴責,有些人直接延伸出現實訴求;後者選擇與接受現實幷與之和解,其中很多人積極反哺當年插隊所在地。

  漸漸步入晚境的知青們,有時會因爲對共同經歷的基本評價,爭得面紅耳赤。

  丁惠民,在將生命能量重新聚焦于“知青”的過程中,選擇了前一種姿態。這個當年以公開信點燃回城火焰的知青領袖,不乏追隨者。他們稱呼他“丁總”,或者“司令”。這樣的稱呼,對丁惠民是一種動力源泉。

  而當年最親密的戰友胡建國、劉先國、鄒盛永、李長壽他們,選擇了另一種姿態。

  “他依然活在那個時代。”這是今天的丁惠民,留給戰友們的印象。

  今天,他們每一個人都能絲絲入扣地復述當年的細節。唱起請願團團歌,暮年的他們早已明白:知青問題的解决,是鄧小平起到了關鍵的撬動作用,“那是天時、地利、人和……”

  那請願九十天中結下的情誼,無論如何也抹煞不了。

  2008年初,劉先國的父親在重慶去世。他從上海趕回,未事聲張,料理喪事。此前,在知青問題上雖已話不投機,却不知丁惠民從何處得到消息,趕來守靈兩天。

  幾天後劉先國返滬,臨走前來到丁惠民家時,丁正在與一群老知青談話。

  劉先國靜靜地呆了一會,離去。

  (南方周末記者 徐楠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