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兩岸故宮交流 不必大作政治文章

http://www.CRNTT.com   2009-02-19 11:36:36  


不要將簡單的兩岸文物交流複雜化
  中評社香港2月19日訊/前《中國時報》社長王健壯今天針對兩岸故宮交流引發的“政治思考”在該報發表文章,強調“玫瑰還叫玫瑰,杞人何必憂天”文章内容如下:

  兩岸有兩個故宮,兩個故宮各有其名,台北的叫“國立故宮博物院”,北京的叫“故宮博物院”。 

  六十年來,兩岸兩宮雖然不像兩岸兩府那樣,因為爭正統、搶主權而老死不相往來,彼此偶有合作,也時有互訪,但議題僅限於文化事物;直到最近兩宮才擦出了政治火花。 

  點燃火花的導火線是:台北的故宮院長周功鑫,二月中旬應邀參訪北京的故宮;三月初,北京的故宮院長鄭欣淼,也將回訪台北的故宮。兩宮領導互訪,六十年來第一次,當然意義重大;而且,兩宮都是““國家”級”博物館,領導互訪不涉政治意義也難。 

  更何況,繼領導互訪後,兩宮下一步將互相借展館藏文物,其中已確定的是,今年十月台北故宮辦“雍正大展”時,北京故宮決定出借二十九件雍正文物參展;未確定仍屬傳聞的是,上海世博會想借展台北故宮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以及北京故宮也有意在日後借展台北故宮的珍藏文物。“國家”博物館的文物離境借展,不僅攸關所有權,更與“主權”相關,不涉政治意義當然更難。 

  於是有人便開始擔心:老共如果扣押不還台北故宮借展的文物怎麼辦?也有人開始爭論:兩宮互相借展,台北的故宮是不是該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名稱為之?否則是不是有損“國家主權”與尊嚴? 

   經過六十年“政治於我何有哉”的“非政治化”歷史後,兩岸兩宮終於還是被迫捲進了政治漩渦。“一邊一宮”、“兩國兩宮”、“一國兩宮”這樣的政治性名詞,很快就會變成對立陣營的攻防武器。
  拿台北故宮幾次境外借展為例吧:李登輝執政時期有兩次,第一次一九九六年,在美國四大博物館展覽,展覽名稱是“中華瑰寶:來自國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珍寶”;第二次一九九八年在法國,展覽名稱是“國立故宮博物院瑰寶(台北):帝國的回憶”。 

  陳水扁執政時有三次,二○○三年在德國柏林,展覽名稱是“天子之寶: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同樣文物接著到波昂展覽,名稱則改為“天子之寶:來自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第三次二○○八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展覽名稱是“物華天寶:台灣故宮博物院精品展”。 

  五次境外借展,台北故宮五易其名;在美國叫“國立台北故宮”;在法國叫“國立故宮”,但後面加了個括弧“台北”;在柏林叫“台北故宮”;在波昂也叫“台北故宮”,但前面卻加了“來自台灣”四個字;在維也納則叫“台灣故宮”。因為跟借展四國都無邦交,““中華民國””這個名字當然不可能出現,即使在美國,“國立故宮博物院”這個名稱也沒被接受,美國人硬是在“國立”和“故宮”中間加了“台北”兩個字。 

  而且,因為擔心這些借展國寶一去不回,台北故宮都曾取得借展當地國的保證,不會有司法假扣押借展文物的問題;事實上,五次展覽,中國大陸政府也從未提出過這樣的法律訴訟。 

  既有五次境外借展的前例,台北的故宮該叫什麼名字,借展文物該取得什麼形式的保證,起碼已有五種模式可循,有國民黨執政所創的模式,也有民進黨的模式,將來兩宮借展協商時,任挑一種模式都可談,又何損於“主權、尊嚴或對等原則”? 

   其實,兩岸除了有兩宮外,兩岸兩校也不乏其例,北京有清華大學,新竹也有;上海有交通大學,新竹也有;而且都還“是國立”大學,但兩岸兩校從未爭過正統或搶過主權。你叫“北京清華”,我就稱“新竹清華”;你稱“上海交大”,我就叫“新竹交大”。兩岸兩校可以如此,兩岸兩宮又何嘗不能互稱“台北故宮”、“北京故宮”?而非要在“國名”、在“主權”上大作政治文章? 

  有些人愛把簡單的事搞成複雜的事,複雜的事弄成無解;故宮叫什麼名字,就跟玫瑰的名字一樣,“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更何況,“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全稱或“台北故宮”的簡稱,本來就是行之多年的稱呼,根本無涉更名,玫瑰仍叫玫瑰,杞人又何必憂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