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戰略與經濟對話昭示中美互動新境界

http://www.CRNTT.com   2009-08-02 00:20:46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及綜合國力的穩步上升,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來臨之後,中美互動的戰略環境已經悄然改變。美國作為此次金融危機的策源地以及經濟危機的重灾國,其說教中國的道義優勢顯然不復存在。中美真正意義上的互動由此而生。奧巴馬在本次對話開幕詞中引用NBA中國球星姚明的話說,“無論是新隊員,還是老隊員,都需要時間磨合”。磨合之意在於相互適應,在於互有取捨,在於互有伸縮。顯然,奧巴馬已無意再把戰略與經濟對話當成單方面說教中國的講壇,而是中美相互調整、相互適應的一個戰略性平台。事實上,戴秉國國務委員在開幕詞中對中美互動模式做出了更加明確的注解,那就是“美國永遠不會變成中國,中國也永遠不會變成美國”,但中美存在縱橫交錯的共同利益。因此,求同存異仍舊是中美互動的要義所在,互有進退乃是中美互動的應有之道。

  第三,中美戰略互動的文化因素浮出水面。本次戰略對話的亮點之一就是,中美雙方都希望使用對方聽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傳達自身的意願、要求或關切。奧巴馬借用孟子的話指示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深遠意義;希拉里借用中國諺語“人心齊,泰山移”表達與中國聯手應對全球挑戰的願望;蓋特納則用“風雨同舟”來描述中美合作共克時艱的現狀和未來。戴秉國則用奧巴馬的競選口號“Yes, we can”來表達對中美共建21世紀相互尊重、和諧相處、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的十足信心。

  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在本次對話前夕曾提醒,文化差異將影響中美對話的成果。顯然,本次對話雙方都在有意識地降低文化差異的潜在影響。其不同尋常的意義在於,藉此可以防止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而把本應凝聚共識、開創合作的交流與對話,變成了一場各說各話的對台戲。把文化背景列為影響對話效果的要素,顯示中美雙方都賦予對話本身非常重大的意義,而且有益於從文化角度探索更加適宜的交流和對話方式,因而也標誌著中美互動的層次和質量又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