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集裝箱住房 意味著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0-03-19 10:51:47  


面對接近2萬元的均價,“住人集裝箱”開始慢慢進入人們視綫
  中評社北京3月19日訊/本是用來盛裝貨物的集裝箱,現在也發生功能變異——深圳出現的廣告語“住人集裝箱,每個每天6元”,令人對超低租金的集裝箱“住房”唏噓不已。光明網《光明觀察》今日刊發評論員李妍的文章“蝸居集裝箱是行為藝術嗎”,另一篇張楠之的評論文章也表示“集裝箱乃被房價邊緣化的無奈選擇”,其內容如下:

  蝸居集裝箱是行為藝術嗎 

  把自己鎖在刻有“房奴”字樣的枷鎖鐐銬里,到開發商展台前去“抗議”;頭上頂著“囧”字,背上則背著高樓模型,或抱頭或跪地,表現房奴的痛苦與掙扎……這些年,城市的高房價沒有帶給人們安樂的居所,倒是逼出了無數的行為藝術。

  不能有力地呐喊,卻可藝術地反抗,這幾乎成為一種常態。以至於當某種匪夷所思的居住狀態進入人們視野後,人們會以常理揣度:這又是一場與高房價抗爭的行為藝術。現在,蝸居集裝箱就以一種極其戲劇和悲情的表達方式,衝擊著人們對高房價下的行為藝術想象。只是這次,少了藝術的調侃與揶揄,多了真實生活的反諷與悲涼。

  面對深圳樓市接近2萬元的均價,“住人集裝箱”開始慢慢進入人們視線。據深圳業內人士介紹,住人集裝箱的最大優勢是價格便宜,出租價格僅6元/天,一個月僅僅需要180元,一年也就2160元。如果要購買,每個售價1萬元,還可根據買家需求訂制。(3月19日《廣州日報》)

  倘若不是有實體居住的案例採訪,也許人們真會以為這所謂的“住人集裝箱”,不過是幾個小年輕對房價憤怒的藝術表達。住進集裝箱,這事兒乍聽起來有點玄乎,甚至還有點前衛,以至於記者會不自覺地將其與國外的集裝箱居住拿來類比。只是,此集裝箱顯然非彼集裝箱,別人拼的是一個創意前衛,我們這兒只要能擋風避雨就好。

  生活從不憚以藝術的方式表達悲情。讓我們的思維跳出深圳的集裝箱,其實就會發現,這樣的集裝箱生活根本就是無處不在。在我們身邊,那些大大小小的建築工地、作坊廠房乃至城鄉結合地區,類同集裝箱的活動板房常年“扎根”於此,成為城市底層邊緣人群的居住常態。再看看深圳以外的其他地區:在廈門,有蟻族蝸居的集裝箱村,只是已經被當作違章建築拆掉;在福州,也有被查獲的集裝箱房車;在寧波、溫州、濟南……集裝箱蝸居已非常普遍。

  大隱隱於市,集裝箱蝸居一族過的大概正是這樣的生活。他們隱蔽在城市最不起眼的角落,獨自“躲藏”在郊區最荒涼偏僻的地方,那樣的居所簡陋得連路人都不會多看一眼——他們只求能夠不被發現地蝸居一隅,有個家就好。可以想象,當他們仿佛盯著天文數字般仰望著城市的房價時,當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獲取廉租房、經適房等城市住房保障時,當他們所住集裝箱腳下的土地使用還需要相關部門規劃審批,否則集裝箱就被定性為違章建築時,能夠不被發現地安然居住在一間冬暖夏涼的集裝箱內,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多麼奢侈和幸福的事。

  深圳的集裝箱蝸居被記者發現報道了,這對集裝箱一族來說也許並不是什麼好事。在一個房價畸高、土地奇貴,乃至住房保障都要排隊找關係的城市里,這樣不需要支付太大成本的蝸居生活注定短命。龍應台說:“在一個什麼都以‘拆’為目標的香港,350年後,那座滿是鐵皮屋的薄扶林村竟還好端端地立在這山坳。”於此,我們不奢求城市能給予什麼完善的住房保障,但求能容下這些集裝箱。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