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上海世博 敲響台灣文化警鐘

http://www.CRNTT.com   2010-04-18 08:56:48  


上海世博會展示中國強大的文化軟實力
  中評社台北4月18日訊/“在台灣看對岸籌辦世博,難免心裡五味雜陳,潮流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大家都看得心驚肉跳。我們政府文化預算沒減少,台灣的文化影響力卻越來越小,其原因恐怕是綜合性實力的衰落。”《聯合報》今天登出余豈的文章“世博 敲響台灣文化警鐘”,文章內容如下:
 
  隨著各國場館逐一亮相,文化界聽的、看的盡是上海世界博覽會的消息;一派風行草偃的盛世模樣,較兩年前的京奧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英國那座二千萬英鎊打造的大刺蝟,據說是幾萬根細細的透明管隨風飄動,管子裡頭收藏著全世界各種植物的種子,這種想像力和永續發展的眼界,令人嘆為觀止。

  北京奧運證明了,能拿五十一面金牌的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世博看來又將打造出收納古往今來、橫貫東西南北的文化形象。

  對於崛起中的大陸而言,電影在各影展出鋒頭不夠,音樂家拿下蕭邦大獎不夠,十三億人口的後盾,讓他們玩出自己的市場規則也不夠,他們還要最好的、拔尖的,並且以這種文化軟實力型塑出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價值觀。

  在台灣看對岸籌辦世博,難免心裡五味雜陳,潮流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大家都看得心驚肉跳。我們政府文化預算沒減少,台灣的文化影響力卻越來越小,其原因恐怕是綜合性實力的衰落。

  曾有雲門、侯孝賢而令全球稱羨的台灣,如今在文化市場的影響力逐漸式微,雖然每年仍出產幾部電影,但多針對島內,再也沒人談論會否在重要的影展拿大獎。我們每年出版的新小說屈指可數,能躍出島外的不超過五本。我們全年都有煙火秀和各種節慶,但全球曝光率最高的幾個音樂節,台灣一個也稱不上。

  號稱“多花腦袋少花錢”的定目劇,是近來文創界討論的議題,但如朱宗慶教授於四月十一日在聯合報點出的,去年台灣的觀光客累計不足五百萬人次,定目劇的生存必得仰賴台灣的消費客源。假定有個相聲雙人秀《海角七億》,樂觀估計每場賣出一千張票,平均每張兩百元,票房總收入也只有廿萬;台北一場、南部一場,扣除文宣、場租、行政費用和稅金,每位表演者能分到多少?然而,我們的教育塑造了一個消費社會,換新款手機不手軟,但有多少人樂於每天花兩百元在藝文活動?關起門來定目有那麼容易嗎?

  然而,不論文化界需不需要在本土熱情裡拒絕取經的機會,都難免想看看曾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對岸,如何把文化做成了大生意。

  消弭距離是社會創造利潤的前題,在抽象層次上,世博會的展覽、演講、論壇也將成為各地文化的大觀園,拉近其間有形與無形的距離,影響將極深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