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ECFA限縮台灣生存空間?大謬特謬

http://www.CRNTT.com   2010-04-30 11:08:58  


 
    參、簽ECFA確實有急迫性惟不會傾向中國大陸

  一、所謂“簽ECFA不急別拿東協為藉口”之疑義

  自今年初開始以東協十國為基礎向外擴散之“東亞經濟區域整合”已正式開展,首先是“東協加1”(東協10國加中國大陸)生效,約佔台灣出口總額之53.9%,若加上2012年生效之“東協加3”(東協加上日本與韓國)後,約佔台灣出口總額之64.2%,遠比美國佔台灣出口總額之12%為高。換言之,此一經濟區塊才是攸關台灣經貿生存空間,及掌握台灣生存命脈之關鍵區域與最重要之市場。此外,一般認為韓國2012年“東協加3”後才與日本加入該整合,惟事實上韓國依據2007年7月與東協簽署之協議,自今年初開始與中國大陸同時依據WTO之規範,對9成以上之貿易商品實施零關稅,而台灣則因無法與東協、中國大陸與韓國簽署FTA,故無法在上述國家享受關稅減讓之優惠必須負擔6%至9%關稅,而將面臨立足點之不平等。

  鑒於韓國為台灣最主要之貿易競爭對手,兩方外銷產品之相似度已逾8成,在未簽約前韓國對東協之出口成長率為16.6%(同期台灣為20.1%),簽約後提高至24.0%(台灣降為11.8%)。另外當韓國2003年至2005年間與新加坡簽署FTA時之平均出口成長率為20%(同期台灣亦為20%),惟簽約後自2006年至2008年提高至30.1%(台灣降至13.2%)。因此,自今年初以後韓國已在該區域整合享受關稅減讓與自由貿易,其對外貿易競爭力將如虎添翼,對台灣之貿易轉向效果將會迅速出現。另外,雖然韓國顧慮農業與中小企業衝擊而暫緩與中國大陸簽署FTA,惟中國大陸2006年對韓國之1,300種貿易商品提供3成左右之優惠關稅後,其2008年對大陸之出口已大幅增加,大約為1995年之10倍。上述諸多對台灣經貿不利之演變,若不儘快簽署ECFA加以化解,則必然會被逼到東亞經濟區域之死角,此乃欲急迫簽署ECFA最主要原因之一。

  二、所謂“簽ECFA對中國大陸依賴會更加深”之疑義

  由上所述,出口貿易為台灣最主要之命脈,過去因對美國出口較為有利,所以美國之出口依存度最高,如1990年為32.4%(同期對大陸與香港之依存度為12.7%)。後因大陸市場崛起,台灣之企業經過成本效益分析後,轉而對大陸迅速增加出口產品,2000年時台灣對大陸與美國之出口依存度均為25%,爾後對大陸出口依存度迅速提高,對美國依存度反而下降,此一現象是否如某教授所指“大量開放對大陸投資與貿易”(當時係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由民進黨執政)不得而知,諸如2001年對大陸之依存度為26.6%(美國為23%);2002年為32.1%(美國21%);2004年為38.0%(美國為17.5%);2006年為39.8%(美國為14%);2007年為40.7%(美國為13%);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正好因金融海嘯衝擊全球,因而對大陸之出口依存度降為39.6%(美國為12.1%),去年為41.1%(美國為11.6%)。

  除了台灣之外,韓國自2003年以後亦由中國大陸取代美國為最大之出口市場。關於“資金流入中國大陸,台灣民間投資低迷”方面,自1992年以後大陸即為台灣之最大順差來源,諸如2008年為700億美元,去年為666.69億美元(同期台灣自全球其他國家獲得之順差為148.32億美元)。當今年3月大陸出現70個月以來首次逆差72.4億美元時,台灣仍自大陸獲得97億美元之順差。鑒於過去兩岸經貿之不正常關係,所有投資與貿易成果能否回饋台灣並無把握,爰須儘速正本清源而簽妥ECFA,使兩岸經貿正常化後,所有台商之投資與貿易成果必可完全回饋台灣,進而會讓大陸資金投資台灣並根留台灣,不會如在野黨所稱之“投資會低迷”或“產業被淘空”。另外,當台灣突破國際經貿困境切入區域整合,或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後對外貿易便可更加分散市場。至於應否分散或如何分散市場,相信台灣企業會根據其實際需要作最明智與健康之抉擇或判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