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美人權對話20年變遷 奧巴馬三大新姿態

http://www.CRNTT.com   2010-05-11 10:38:31  


資料圖片:2008年4月21日,首屆“北京人權論壇”在北京開幕。 新華社記者 李明放 攝
  中評社北京5月11日訊/5月13日和14日,中美兩國將在華盛頓舉行新一輪人權對話。回顧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對中國的人權政策和兩國在這一問題上的較量,可以幫助人們從一個側面了解近20年來中美關係的變化。

  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使美國許多人認為資本主義和西方的民主自由價值觀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對華政策中的意識形態因素強烈,“中國崩潰論”在美國一度盛行。當時不少美國人認為可以對中國施加壓力,促使中國改變政策,甚至改變政權的性質。以壓促變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首要選擇,而人權問題則是施壓的主要領域。當時,人權問題成了中美關係中占據支配地位的問題,美國人觀察中國、看待中美關係都要通過人權問題這個透鏡,都要與人權問題相聯繫,包括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在內。實行這種政策的重要手段是把中國的最惠國待遇與中國的人權狀況掛鈎。1990、1991和1992年,美國國會里、國會與政府之間圍繞著是否延長中國的最惠國待遇進行了激烈的反覆較量,老布什政府奮力抵制國會的壓力,繼續延長對華最惠國待遇,與中方一起防止了中美關係大滑坡。

  1993年克林頓開始執政。他把一些國會議員的要求變成行政命令:1994年是否繼續延長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取決於中國在改善人權記錄方面取得重大的進步”,即實行所謂“掛鈎”政策。中國方面理所當然強烈反對這一政策,不僅如此,克林頓政府內部、國會內部、美國企業界也都有不同意見。“掛鈎”政策在實踐面前碰壁,1994年克林頓政府又只好把對華最惠國待遇與人權問題“脫鈎”。

  “脫鈎”政策並不意味著美國政策的根本轉變。克林頓政府把安全、經濟和推廣美國價值觀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三個支柱,美國決策者也總是說,要把美國的外交政策建築在美國的價值觀之上,人權問題依然是兩國之間的一個爭議。雖然在1996年以後,克林頓政府為穩定兩國關係作了許多努力,對此應予以充分肯定,但兩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卻沒有多大變化。甚至在1997和1998年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時(說來是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人權問題仍然是一個辯論的話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