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房地產利益主宰香港 問題很大

http://www.CRNTT.com   2010-05-27 00:35:01  


 
  整體而言,香港的社會仍然有一定的流動性,但是無可諱言,部分市民的流動性卻明顯不佳。一般認為香港在國家欣欣向榮的大環境中,一如前特首董建華就職時的名言:“國家好,香港更好”。但是回歸十多年的經驗,一些市民的處境反而比以前差了。在基層,不少產業工人於香港工業北移的初期,北上成了“師傅”和中級管理人員,但於過去一段時期,被內地人員逐步替代,回流香港之後,收入大減。同樣道理,由於香港港口的地位於回歸後急速下降,貨櫃車司機等物流業人員也大受影響。中產階級見到回歸之後,專業職位增加,但行政管理職位收縮。而與內地經濟發展一無關係的工種如公務員、教師、社工等,基本上不覺得“國家好,香港更好”,這大概可部分解釋不少於政府和半政府機構、NGO工作市民有較大的怨憤。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從實行學校分區派位開始,香港教育資源的分配日趨不均。自幼稚園開始,名校挑家長,小朋友要花錢弄一份1公分厚的“簡歷”才有希望入圍。今天香港中學500家左右,其中國際學校16家(超過70%學生是本地人),英基學校8家、私立中學9家、直資中學49家,即約有1/5的中學學位是只有能付得起昂貴學費的家庭才能進入。這些學生除了生活環境良好,營養充足之外,日常幾個補習老師,琴棋書畫無所不學,假期不是這裡交流,就是那裡遊學,而且不少都在外國大學畢業,社交圈子非富則貴……你是大公司主管,你也會雇用他而不要那個來自天水圍,中環也未到過幾回,一出口便知缺乏“優雅”文化的小子。事實上,香港的有關研究更顯示,跟外國經驗不同,隔代貧窮在香港有加劇的趨勢。我們可以說,對上世紀80年代前出生的人而言,社會較開放流動是事實,但對“80後”來說,是另一番世界。

  流動性是局部的尖銳矛盾,是未來的大問題;對任何政府,這都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重大社會和政治問題。而這個問題在香港已經尖銳化和明顯化,特區政府不能不盡快面對。

  流動性不足也好,貧富懸殊也好,社會不公也好,其實都指向一個問題:分配。香港的分配出了大問題。眾所周知,2006年香港的堅尼系數高達0.533,是全球發達城市之冠;今天這數字恐怕只會更高。與此同時,香港卻又出了大量世界級的富豪,其窮奢極侈的生活、巧取豪奪的手法,天天出現於傳媒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