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史蒂芬.羅奇:後危機時代中國別無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0-06-12 08:58:53  


 
  但中國顯然已經成為亞洲地區的主導經濟力量。過去10年,日本、韓國和台灣等出口主導型經濟體全都調整了自己的對外出口方向:它們最大的出口市場曾經是美國;現在則是中國大陸。結果,“亞洲夢”現在更像是“中國夢”。這一點無疑在回歸中國近13年的香港體現得非常明顯,但我也在整個亞洲地區的業務交易中再三看到這一點。

  這讓亞洲陷入了險境——越來越依賴於中國實現可持續增長和繁榮。但中國面臨的挑戰不容小視——最近的房地產和信貸泡沫,以及富士康(Foxconn)深圳工廠問題所體現的勞資壓力,都突顯了這一點。但就像行政手術措施看起來有可能抑制泡沫的危害一樣,生產力迅速增長應該會抵消最低薪資延期上漲的影響,將單位勞動力成本保持在掌控之中。這並不是降低中國最艱巨的結構性要求——刺激私人消費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我希望,在中國的“十二五”(2011-16年)規劃中,中國能夠實現有利於消費的轉變,從而滿足這一結構性要求。這轉而將為韓國、日本和台灣等東亞供應商提供支持。然而,如果不能推動這種轉型,從西方吹來的盤旋不去的後危機逆風,就會削弱中國的增長動力。屆時,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其它地區就可能陷入困境。

  第三,亞洲不能只是因為安然度過了全球危機,就想當然地以為自己發現了經濟繁榮的不二法門。在一個日益複雜和一體化的世界裡,困境的演變方式是無法預測的。2008-09年危機跨產品的蔓延方式與1997-98年的跨境蔓延截然不同。亞洲必須為不可避免的下次危機做准備,而不是陶醉於新發現的適應力的光環之中。

  在這一點上,亞洲要做的還有很多。上世紀90年代末,出口約占發展中亞洲GDP的35%。10年後,這一比例上升到45%。就在2008-09年危機的餘震可能對美國和歐洲的需求產生長遠影響之際,亞洲地區卻已變得更加依賴外部需求。

  在這種背景下,關鍵是亞洲要再次適應——轉向更加依賴於自己的內部市場。如今亞洲在危機後必須要做到的是刺激私人消費——與上世紀90年代末危機後修複金融脆弱性的要求截然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