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唐山大地震》只針對淚腺不針對大腦

http://www.CRNTT.com   2010-08-02 09:30:41  


 
鏈接:

王曉華:觀念陳舊的《唐山大地震》

   2010年08月02日07:19 來源:南方都市報

  《唐山大地震》上映之後,觀衆褒貶不一。公正地說,這部影片的確較好地表現了敬畏生命的主題,許多情節感人至深。不過,坐在電影院裡的筆者雖然並未刻意做布萊希特式的批判型觀衆,但仍清晰地覺察到其觀念上的陳舊。

  在影片的開頭部分,導演設置了一個兩難處境:雙胞胎姐弟同時被壓在水泥板下卻只能救一個,母親李元妮必須在親骨肉之間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影片中的母親經過複雜的內心鬥爭後,終於做出了自己的終極決定———救弟弟方達。在影片發布會上,母親的扮演者徐帆曾如此解釋作出這個決定的原因:“她猜想,可能是當時聽見弟弟說話,沒聽見姐姐說話吧。”從整個劇情看,這個解釋無疑是說不通的:其一,沒聽見說話不等於人沒有活著;其二,母親在瓦礫中找到女兒之後,未採取任何搶救措施,就斷定後者已死而全力照顧兒子,其行動之倉促令人不解。事實上,劇中的母親所依據的選擇尺度無疑是性別:在幾乎互為鏡像的雙胞胎姐弟之間,主要差異是性別身份的不同。在作出這個決定後母親雖然長期生活在悔恨、內疚、苦痛之中,但依然以男性——— 兒子———為生活的中心。除了等待不存在的亡靈回到故裡之外,她沒有任何尋找女兒的實際行動,而是全力照顧兒子。她心目中的女性顯然遠遠低於男性。這種價值觀也支配了她與兒媳的交往:為了擁有對孫輩的照看權,她甚至毫不猶豫地讓後者與自己的幼子分離,絲毫不顧及後者的權利和感受。陳舊的男性中心論支配著影片中的人物,預先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弟弟不但獲得了優先生存權,而且於成年後闖出了自己的天地,開著寶馬衣錦還鄉;姐姐先是被棄於亂屍堆中,繼而寄人籬下,接著被花心男友拋棄,淪落為靠做家教為生的單身母親,最終遠嫁加拿大,投奔相對寬容的西方白人男性。在影片的結尾處,母親等人雖然對自己的行為表示懺悔,但他們的反思僅僅表達了略顯空洞的人道主義情懷(“那也是條命啊”),而未敞開男性中心論的荒謬品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