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佛舍利:千年入世與出世

http://www.CRNTT.com   2010-08-13 13:44:25  


 
三個人的南京故事

  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中,南京毗盧寺與金陵刻經處形同兩面旗子,承前啓後,相互呼應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楊明奇 | 南京報道

  在南京新街口,一處庭院栖身於鬧市,幽靜院落中有一座墓塔穆然矗立。

  銘文記載塔中所葬之人即為楊仁山居士,所在的庭院即是他創立的金陵刻經處。時光回溯百年,楊仁山和他的金陵刻經處讓中國佛教波推浪湧,走向衰敝後的複興。

  在楊仁山之後,是以改革中國佛教著稱的太虛法師以及1949年後中國最著名的居士趙樸初。

  這座城市,記錄了100年來中國佛教“走向人間”的過程。

  楊仁山的分家筆據

  “楊仁山是近代中國佛教複興之父,他名文會,仁山是字,是安徽池州石埭人。”金陵刻經處常務副主任肖永明講起金陵刻經處的淵源如數家珍。

  1866年,楊仁山遷至南京。他曾因病後閱讀佛典《大乘起信論》而對佛法發生濃厚興趣。楊一到南京便四處尋找佛典,而剛剛經歷太平天國運動的南京已是“一經難求”。

  對經書難覓的境況,楊仁山深感痛惜。他與好友王梅叔等人經常在一起商量,如何弘法。他們認為在末法時代,只有佛教經典廣為流傳,才能共沾法益,光大佛法,普濟衆生,便發起創辦金陵刻經處。

  金陵刻經處成立後,楊仁山約志同道合者十人,草訂章程,募刻佛藏。刻經經費除發起人按月認捐外,派人外出勸募。

  楊仁山則是“日則董理工程,夜則潛心佛學,校勘刻印而外,或誦經念佛,或靜坐作觀,往往至漏盡就寢。”

  至今在金陵刻經處的“深柳堂”內還陳列著一份特別的“分家筆據”。據其記載,1901年,楊仁山將住宅房屋60多間並宅基地6畝多悉數捐給金陵刻經處,永作刻經、藏版、流通之所,而歷年刻經所欠3810兩銀債務則由三子分擔償還,命三子立了“筆據”。

  楊仁山舍室為法讓金陵刻經處有了永久場所,讓刻經弘法事業更好地開展,影響日隆。此後的1908年,他又在金陵刻經處創辦祗洹精舍,這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學校之一,吸引了一批青年才俊來此參學。

  1911年10月8日下午,楊仁山去世。“遵照他‘經版所在,遺體所在’的遺囑,他的弟子門人在刻經處經版房前為其建塔安葬,讓他永遠守護著金陵刻經處的延續發展。”肖永明說介紹說,“前幾天還有香港的信衆前來掃墓祭拜。”

  “楊仁山居士所創立的金陵刻經處不但振興了中國近代佛教,而且融合社會新思想激蕩社會變革。”肖永明說,有史可循的是譚嗣同早年賦閑江蘇時向楊仁山執弟子禮,研習佛學。此後一年,譚嗣同著成其代表作《仁學》,以佛教理念鑄新學,提倡變法維新,轟動朝野。

  更有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著述中稱“晚清思想家有一伏流,曰佛學。”亦稱“文會深通法相、華嚴兩宗,而以淨土教學者,學者漸敬信之。譚嗣同從之游一年,本其所得以著《仁學》,尤常鞭策其友梁啓超。”

  梁啓超又說:“啓超不能深造,顧亦好焉,其所著論往往推挹宗教。康有為本好言宗教,往往以己意進退佛說,章炳麟亦好法相宗,有著述,故晚清所謂新學家者,殆無一不與佛學有關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會。”

  肖永明說,“金陵刻經處影響所及,由譚嗣同而梁啓超而章太炎,旁及康有為、楊度等,一時間,佛教思想融會社會新思想,鼓蕩社會變革,影響了整個近現代中國社會的變革取向,作用巨大。追根溯源,源頭之一便在於金陵刻經處。

  楊仁山之後百年,金陵刻經處在歐陽竟無和呂三代佛學大師及其後繼者薪火相承、在各方佛教人界士傾心護持下,行行重行行,延續而來。

  如今的金陵刻經處,庭院深深,綠樹掩映,雕版宣紙延續著黃卷清燈下的唱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