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巴比式慈善: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

http://www.CRNTT.com   2010-10-05 08:22:25  


 
  1元投入能創造16元的財富,被更廣泛的人分享

  對於一個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仍然不完善的經濟體來說,處於其中的企業首先應該努力成為一個好的企業公民,不斷為企業帶來利潤,為用戶帶來新的產品,為現代企業制度和自由市場提供財富保證。

  據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宏江舉例稱,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企業之一,微軟不是一個獨立的公司,其“生態系統”中還包括上下游的所有“利益共生體”,包括60多萬家合作企業,加起來創造的財富約占全球GDP的1%。類似“生態系統”的放大效應也很明顯:微軟在美國每投入1塊錢,就能帶動整個“生態系統”在世界範圍內創造10塊錢財富,並且能以一種更健康持久的方式被廣泛分享;在中國,這個數字高達1:16。這樣的績效比和覆蓋面積,是簡單的施舍所難以達到的。(據財經網)

  ※錯誤的地點

  在中國,散財後沒有聚財的制度保證

  中國這個不成熟的市場經濟才發展了不到30年,創造財富的渠道並不通暢,並且時刻依附於政治。然而當企業家捐光財富後不再富有,對政治的依附也就自然解體。在中國,得不到政治的“關懷”,民營企業家和他的下一代是很難重新積累財富的。

  如果片面強調裸捐的時候,沒有一個充分保護私有財產、充分保護競爭的市場經濟,創造財富的動力就會枯竭,財富就會消失。這樣只會坐吃山空,千金散盡回不來。另外一方面,一味強調裸捐,在目前的體制下財富就越發集中於政府而不是民間,必然扼殺整個社會的創造性。

  任何一個國家的慈善捐款,主要投入方向都是社會事業。在有制度保障的國家,改善社會事業的渠道是向民間、企業以及政府開放的。但在中國不是,這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個現實,單純靠企業家的捐款,甚至裸捐對解決社會事業只能是杯水車薪,甚至吃力不討好。

  可見,解決社會事業的主力軍依舊是國家財政,2010年國家財政總收入將達到8萬億元,但用於社會事業的建設比重並不大。並且國家財政還源源不斷的向企業收稅,所以其應該首先承擔起這個責任。即使退一步說,企業主應該做的,首先也應是企業家,而不是慈善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