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錢穆,文化的流亡者

http://www.CRNTT.com   2010-10-14 13:24:29  


 
  80年代末,台灣民主化改革啟動,然而,這一政治運動裹挾著強烈的文化對立情緒。當時的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質疑,錢穆先生非法占用公共財產。陳水扁當時在立法機構點明指責錢穆“侵占市產”,要求市政府盡速收回公產。最怪異的是,民進黨提出,趕走錢穆之後,該房產將改設“錢穆紀念館”! 

  當時老先生已屆95歲高齡,雙目失明。他被迫搬離素書樓。但這不只是一次簡單的搬家,他又一次成為一個孤獨的文化流亡者。三個月後,老先生辭別人世。 

  不知道,在這次短暫的流亡期,對中國文化的命運、對當時風起雲湧的台灣民主化運動,老先生作何感想。依錢穆先生一生的政治、文化信念猜測,他決不會反對台灣民主化,因為他曾經盛讚美國社會治理秩序之健全。但是,台灣的民主化卻以羞辱錢穆先生這個中國文化的代言人來祭旗。從任何一個角度說,這都是一件不合邏輯的事情。究竟哪里出問題了? 

  而這樣一種文化自譴的環境,必然導致變革的混亂乃至災難。先生在《國史大綱》中要求讀者具備的第四個信念是:“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這個文化很難有所改進。當然,文化激進主義者自會興奮地宣稱自己的偉大成就,但“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而當文化萎縮、消滅之後,變革就是災難。因為,變革意味著秩序的鬆動,當失去了文化的約束之後,秩序的鬆動就必然釋放出人性之惡。好在,因為有錢穆、牟宗三先生在,有殷海光、徐複觀先生在,台灣還沒有到文化萎縮、消滅的地步,因而,錢穆先生臨終前所見證的人性之惡,只能算是小兒科了。大陸的文化狀況、文化精神遠非先生所能想像,這里,有幾多人在文化上有在家的感覺?或者,根本上,有幾多人在尋找這家園?如先生之靈神游於大陸,對現實是悲是喜?對未來是憂是懼? 

  作者:秋風 北京學者 2010年10月10日09:00南方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