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警惕中國模式的“慢性病”

http://www.CRNTT.com   2010-12-15 09:26:48  


 
  弱小的私人消費

  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個輪子,國內居民私人消費,最弱小。從1978年到2009年,家庭私人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 49%下降到37%!2003年至2004年是轉折點——此後,GDP裡被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所占有的分量就超過了居民消費總量,彼長此消,二者間的差距拉得越來越大。

  同改革開放前比,雖然各級政府對百姓有了更多關懷,但國內普通居民在中國的決策過程中始終非常邊緣。與此相反,官員階層則始終強勢。一個決策權力太大、不受民意制度化約束的行政體系,可以在很多年裡抑制國內居民對福利增長的要求。

  在亞洲六個規模較大的國家中間,中國的居民消費總量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從1999年起就墊底:2008年到2009年間是37%,最低。不但低於人均產值最高的日本(56%)和第二高的韓國(55%),也低於人均產值稍高的馬來西亞(50%),還低於人均產值更低的印度尼西亞(61%)和印度(59%)。

  這項指標,中國在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都是最低。以上幾個國家都具有穩健的或正在發展中的民意制度化的渠道,中國明顯缺乏把百姓利益訴求輸入政府決策中的機制,民眾對國民財富怎麼分,基本沒有影響力。

  不應忘記,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於光遠等經濟學家發起“生產目的”的大討論,沒有幾個回合就被壓制下去。“先生產後生活”原則,在中國大環境裡牢不可破。

  從1952年到2004年期間,中國民間私人消費的比重始終低於全球平均比重水平。而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吸取財源所占的比重,在52年的長時期裡,只有兩年例外,其餘的50年裡統統高於全球平均比重水平。這項國際比較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什麼叫作“國富民窮”。

  政府幾十年裡從國內生產總值大餅取走的那一塊,不但大於世界平均水平,也大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東歐、朝鮮、古巴、越南、埃塞俄比亞等共11 個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的“國富”格局,在強勢體制群裡屬於最強勢的一檔。民間私人消費在人均GDP裡所占的比重,不但始終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低於社會主義國家的平均水平——“民窮”的格局在同樣制度群裡也屬於最低檔次。因為,最嚴格的城鄉居民戶口分隔管理方法,把一半以上的人排斥在現代消費經濟圈之外。

  三個輪子轉得下去嗎

  扭轉私人消費總量比例年複一年下降的局面,是一條刺激增長的合情合理的出路。可是要增加民間消費在GDP中的份額,得出台一系列配套的社會福利工程,修正一系列公共財政法律規章,改良一系列的產業政策,變革各級地方政府及負責幹部的施政考核指標等等。

  這些都會觸犯眾多的既得利益網絡和權勢架構,在許多掌權者眼裡,風險太大。於是,三個輪子中惟一在行政系統手中容易再充氣、再擴展的,就是屢試不爽的絕招——增加固定資產的投資額,大上特上巨型基本建設項目。

  說實話,這麼拼命下去,多半是拿國有銀行的存款和全國納稅人的錢財再交一次巨額的大躍進式“學費”。

  這便是我所說的“內外兩個方面”的“內”部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