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不合时宜的《三字经》?

http://www.CRNTT.com   2011-01-05 10:19:29  


新文化運動後中國進入了一個盲目漂流的時代。
五四新文化比孔子的舊文化距離現代更遠。
    
   非神即粪的二元对立,把孩子和赃水都泼了

  新文化运动过去了,但新文化运动的思维方式还在,我们今天不依然要把传统文化当粪一般抛掉吗?然而,传统文化並非神圣,正如它並非粪土。和五四、新文化一面倒的极端褊狭相比,孔子的儒文化反而显得十分包容。就西方意义上的现代而言,五四新文化比孔子的旧文化距离现代更远。

  纠正五四新文化的百年偏差,有一个很好的文化参照,那就是五四之前。那是一个由严复、梁启超等人唱文化主角的时代。那个时代並没有把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如果说上个世纪的前20年有两个“现代”:一个是新文化那种彻底斩断传统的现代,一个是包容传统並让传统活在自己之中的现代,那我们到底需要哪个现代? 
   
  激烈反传统让国人对传统不信任,仿佛传统就是吃人的代名词

  反传统的传统让中国社会有了一种固有的预设:如果要进行意义深远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基本前提是要先使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整体地改变。如果实现这样的革命,就必须进一步彻底摒棄中国过去的传统主流,一切传统都是现代化的羁绊。

  有着这样的文化潛台词,主流舆论每当碰到《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这些传统古籍,以及背後所传递的价值,往往有着本能的反抗以至形塑了一代代人对传统的固定看法。这种看法看似深刻,但过于化约,因而显得相当片面。“片面性”正是当年新文化运动的文化症候之一:传统就是旧的,现代就是新的;不言而喻,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则是腐朽落后的。 
  
精华糟粕论也不是“万应锭”    
   
   精华糟粕论是一种庸俗的辩证法

  如何面对传统,与激烈的全盘否定说相比,还有一种被广为认可的精华糟粕论。然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上只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说法,並不存在太大的可操作性。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在於其是上下五千年浑厚历史的遗产,是中华文明大浪淘沙的产物,而只有历史长河有具有大浪淘沙的可能。针对传统文化的“精华糟粕论”,其实质是一种庸俗的辩证法,是一种粗暴而撕裂性的文化阐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