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以“文革”為題材 賈平凹《古爐》問世

http://www.CRNTT.com   2011-01-11 14:42:15  


 
發一條微博受驚嚇再也不發了

  有記者提問,6日傳出消息稱《古爐》將首先在網上上綫收費閱讀,後來並沒看到,因此有媒體報道“老賈一稿二嫁”,數字版權一方面簽了一家網站,一方面又簽給人民文學出版社,到底是怎麼回事?

  對此,賈平凹解釋說事情比較複雜,因為他自己不上網,也不會上網,有無在網上連載他不知道。我就知道我這一生裡最大的無奈就是遭遇盜版太多,《廢都》就60多個版本,別人找我簽名才知道是盜版。有人告訴我,自己的作品都在網上,可從來沒人跟我打過招呼,沒給我任何費用。”這次有人主動提出把他作品放在網上,“我覺得非常好,錢很少,但人家打了招呼。如果不給你費用,我也沒辦法。”對於網絡的新鮮事,賈平凹說他一竅不通,“比如微博,開始覺得好玩,就發一條,一下有十幾萬人,嚇我一跳,就再也不發了。

  記者接著問,這個版權當時賈平凹跟人民文學出版社有沒有簽署版權,電子版是歸賈平凹所有,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所有?人文社潘凱雄社長回答:“今天說《古爐》,你們偏說版權,我們有《古爐》版權,目前沒有授予任何網站。”(來源: 揚子晚報 2011-01-09 09:11 原題:賈平凹4年著“文革”題材《古爐》 忘不了父親哭)

賈平凹新作《古爐》首發:我賣的就是這種蘿蔔

2011-01-09 08:42  來源:西部網 

  賈平凹:我賣的就是這種蘿蔔。

  繼2007年出版《高興》後,作家賈平凹時隔4年推出了60萬字新作《古爐》。賈平凹每次出新書都會引起文壇關注與波瀾。在30多年創作中,他總在不斷超越自己的同時又飽受爭議。昨日下午,《古爐》首發式在京舉行。現場,賈平凹用質樸而濃重的“秦腔”,向衆多媒體和讀者解讀了《古爐》蘊含的文化意味和人物精神內涵。

  希望人們更理性地看待“文革”

  昨日,數十家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出席了首發式,其中不乏賈平凹的粉絲。首發式結束後,衆多記者一擁而上將賈平凹圍在當中索取簽名。對於這部歷時4年,長達60萬字的新作,大家興趣點主要集中在作家著力描寫而又敏感的題材――“文革”。

  對於那場影響了幾代人的運動,賈平凹有自己的思考。“‘文革’時我大約十三四歲,我不是‘文革’的參與者,只是一個觀察者。但我從頭到尾經歷了這場運動,對這一段生活太熟悉了,尤其年齡大了,對小時候記憶更是特別清晰”。

  當年,身處農村的賈平凹對更高的政治層面不可能了解,然而這一股從北京吹來、迅速燃遍全中國的“火”,卻導致人人捲入其中不能自拔。時隔近半個世紀再回顧這段歷史,賈平凹有一種傾訴的欲望,想在《古爐》中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層的研究和探索。“土壤氣候環境不一樣,生長的物產都不一樣,我們最基層的土壤究竟是什麼?我寫的古爐這個村子,山清水秀、六畜興旺、人都有病、生活極度貧困,人與人之間有著各種矛盾和積怨,我想在小說中著力表現人情、人性的特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