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美關係如何破題?盡人事,聽天命

http://www.CRNTT.com   2011-01-18 08:16:39  


資料圖片:2010年11月1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韓國首都首爾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晤。新華社記者劉建生攝
  中評社北京1月18日訊/1月18日胡錦濤主席應邀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奧巴馬任內中國國家元首對美國的首次國事訪問,也是在中美關係跌宕起伏、漂泊不定的背景下進行的一次國事訪問。人們有理由期待這次訪問能夠讓中美關係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甚至能夠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美關係的穩定確立一個戰略框架。但是,中美關係要往前走,必須理解是在什麼樣的基礎上往前走,這樣才能看清往前走的潛力和制約,才能較好地選擇往前走的路徑。 

  過去的三大成果 

  隨著上世紀90年代初冷戰的結束及兩極格局的解體,北京在1989年經歷了一場政治風波,西方普遍擔憂,中國將取代蘇聯成為其對立面,中國可能排斥西方主導下的國際體系,另起爐灶,在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的道路上止步不前,逐步回歸保守。在這種背景下,當時的克林頓政府制定了對華接觸政策,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的試探性接觸,引導中國在國際上融入現存國際體系,在國內繼續推行經濟政治改革。當時,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是“敵”、“友”問題。如果中國不能融入現存國際體系,成為體系的挑戰者,那麼中國就是美國的敵人。當時美國流行的一句話是“你把中國當作敵人,中國就可能真的成為敵人”。也就是說,如果美國排斥中國,中國就不會融入國際體系。 

  在美國對中國實行接觸政策時期,中國充分地融入了國際體系,加入了絕大多數國際機制。2005年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正式宣布,中國已經是國際體系中的一員了,並且是現存國際體系的受益者。也就說,接觸政策的基本目標已經實現,“敵”、“友”問題基本解決。實際上,美國只是部分實現了對華政策目標。在國際上,中國雖然已經充分融入了國際體系,但是在外交政策上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性和獨特性,而且在融入的同時也在努力改造現存國際體系。在國內,中國在進行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的同時,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最終,中國產生了被西方稱之為“中國模式”的新體制。因此,美國一直有人批評其對華政策是失敗的,沒有實現預期目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