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南蘇丹:公投之後的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1-02-09 13:59:08  


 
  1955年12月,蘇丹議會通過獨立決議,31日,蘇丹臨時憲法宣布伊斯蘭教為國教,引起南方黑人非穆斯林的強烈不滿。在“南蘇丹解放運動”的組織下,南蘇丹掀起了所謂“安洋雅運動”(即解放運動)。蘇丹總理阿爾阿扎里的鎮壓不力,導致北蘇丹內部的分裂和1969年尼邁里軍事政變,而“南蘇丹解放運動”在叛逃政府軍上尉拉古的指揮下頂住政府軍進攻,將內戰拖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在基督教國際組織和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調停下,南北方於1972年簽署《亞的斯亞貝巴協定》,南蘇丹停止武裝鬥爭,換取一定的自治權。至此,長達17年的第一次內戰導致至少50萬人喪生(僅1/5是武裝人員),上百萬人流離失所。

  權力逐漸鞏固的尼邁里開始重新強化對南蘇丹的控制,引起南方強烈不滿。上世紀80年代,位於穆格萊德盆地的阿布耶伊(Abyei)地區發現大型石油蘊藏,這一地區恰位於北蘇丹的南科爾多瓦省和南蘇丹的北加扎勒河省之間,居民則大多為黑人丁卡族。1972年《亞的斯亞貝巴協定》曾規定,阿布耶伊地區舉行單獨的全民公決,自行選擇究竟加入北方或南方,但這一公決始終未曾進行,石油資源的發現讓雙方的分歧即刻白熱化。1983年,第二次蘇丹內戰爆發,南蘇丹成立了“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和“蘇丹人民解放軍”,在原政府軍上校加朗等率領下,和喀土穆政權進行了長達11年的血戰。這場內戰是二戰後平民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11年的戰火導致190萬平民死亡,400萬人流離失所。

  慘痛的代價令北南雙方主要領導人巴希爾和加朗都產生了和平解決爭端的意願。2005年1月9日,經過反覆討價還價,喀土穆政府和“蘇丹人民解放軍”達成和平協定,給予南蘇丹高度自治權,並承諾在2011年1月9日舉行南蘇丹全民公決,全體南蘇丹選民可以投票決定南蘇丹的前途和命運,是獨立還是繼續高度自治。而爭議的焦點——阿布耶伊地區,則單獨舉行一次公決,選擇究竟加入南方或北方。

  此後南蘇丹自治政府在朱巴成立,南北方大體實現了和平,南蘇丹獲得喀土穆政權副總統和1/3內閣席位。但由於加朗在和平協定簽署當年因飛機失事遇難,加上雙方摩擦不斷,2007年10月11日,南蘇丹全體閣員退出喀土穆政府。儘管此後衝突時有發生,雙方仍大體維持了和平協議的基本精神。

和平的曙光或問題的開始

  國際社會曾對公投能否按時舉行憂心忡忡,如今公投總算平穩,“好合好散”的氣氛成為蘇丹全境的主流共識,一些人因此產生了樂觀情緒。如非盟南蘇丹問題高級小組負責人、南非前總統姆貝基就對公投結果表示樂觀,並認為蘇丹內戰的根源是“北蘇丹和南蘇丹長期的不平等”。一些國際評論員更援引南蘇丹外交官約翰.杜庫的話,認為之所以會有南蘇丹問題,正是因為強行“統一”,如果公投選擇分治,和平就會自然到來。

  然而大多數觀察家並不敢如此樂觀。誠如肯尼亞《星期日民族報》的文章所稱,公投僅僅是問題的開始,而非結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