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遠征軍》熒幕上的歷史“突圍”

http://www.CRNTT.com   2011-02-23 13:48:40  


 
作為英雄的戴安瀾與孫立人

  以往國內拍攝的戰爭題材電視劇,有一個很難處理的內容就是“失敗”。我軍憑借著驚人的意志、過人的智謀、不屈不撓的精神,總能夠“一勝到底”。而這一次展開跨度三年多的兩次遠征、數場戰役,《中國遠征軍》沒有回避真實存在過的失敗。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儘管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複戰等戰役的勝利,但由於盟友英軍的不戰而退,決策高層意見的分歧和指揮失誤,最終“像一個疲於奔命、四處幫閑的戲班子”,在陷入日軍重圍,作出了慘烈犧牲後,一部分翻越野人山艱難回國,另一部分撤往印度,寄人籬下。

  無論導演董亞春還是編劇邱對都承認,在探討失敗原因、反思戰爭的層面,拍攝國軍正面戰場題材更容易放得開手腳。《中國遠征軍》有意在劇本內容和鏡頭剪輯上,都將前方士兵的犧牲無謂與後方官員的貪腐沉淪做著對照。

  但同時,國民黨的高級將領羅卓英、杜聿明等,幾乎是第一次在大陸的電視熒屏上以正面的形象出現,而非以往影視劇中慣常的“敗軍之將”角色。戴安瀾與孫立人,更是劇中著墨頗多的硬漢、英雄。邱對說,對於這些以真名實姓出現的國軍高層,他竭力做到“動作對話都盡量依從史實”。

  還有另一種意義上的真實。

  邱對提到,國產的戰爭劇可以被分為兩個階段,分界點很難說清,“過去看到的戲,創作意識上,過於強調了人的精氣神,強調民族精神、犧牲精神、反抗侵略的不屈不撓所起的重大作用,好像戰爭只要具備了這種精神其他都可以不需要,百戰百勝。其實戰爭遠遠不是這樣。現在劇作者越來越多地關注到,戰爭與精神之外的因素,關係同樣密切。精神不死、精神勝利是不客觀的,後勤保障,物資供應,士兵的素質,戰術觀念,都攸關戰爭的成敗。”

  邱對注意到雲南大學教授徐康明的《滇緬印抗日戰爭史》中提及的一個細節: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之後,被英軍瞧不起,“英軍戲稱我們是草鞋軍”。徐教授沒有對此做過多探討。邱對卻對“草鞋”二字印象深刻,認為值得挖掘。最早入緬作戰的第五軍200師是國民黨最精銳的部隊,也是當時中國惟一的機械化師,難道他們頭戴鋼盔卻仍舊穿著草鞋作戰?這是真的嗎?邱對一開始也懷疑,“會不會是史學家玩悲情?”一番求證之後,他驚訝地發現,不是。

  草鞋,這個刺眼的符號,恰恰是當時中國積貧積弱現實的深刻反映,也暗示著當時的中國軍隊與現代化之間的距離。即便是被美國人資助的先進武器武裝的200師,竟然也無法供應士兵人腳一雙皮鞋。

  電視劇《中國遠征軍》圍繞草鞋做了好多戲。在開篇第一集,男一號“韓紹功”的部下就因為腳蹬草鞋,踩中一枚鐵蒺藜而不幸成為日軍的靶子,無謂犧牲。“在那樣積貧積弱的現實下,士兵們仍然如此頑強地戰鬥,這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邱對說。

  不斷搖到士兵腳上的鏡頭,無言而悲壯。

  “這部劇裡80%的內容是客觀呈現了當時那段歷史。”邱對很有信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