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周雷: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的另一種可能

http://www.CRNTT.com   2011-03-03 11:49:16  


 
  面對這種傳播風險,國家形象工程師有沒有預設到?不妨再重複一遍美國的中國傳播語境:高度發達和多元的傳播場域,海量的關於中國和中國人的負面信息,多年以來的有關專制、污染、無限膨脹的中國製造、韜光養晦的中國外交等思維標簽;紐約時代廣場象徵的主題無限性和權威有限性——它並不是一種視覺威權,或美國版本天安門廣場,或央視新聞聯播。
  
  考慮到這些因素,真正的公共外交和國家形象宣傳片,其實應該走向相反的路徑——《這是中國,這是我們的生活,讓我們開始溝通》(This is China, this is our lives; let's communicate),也就是從草根、現實、矛盾、問題出發的視覺傳播,有自嘲的勇氣、幽默感、膽魄的跨文化溝通,加上一些經常用的流行元素和視覺拼接,它才可能對匆匆過客的紐約客,產生一種結構性的意義。

  不然的話,想象一下《紐約客》《紐約時報》《鄉村之聲》《今日美國》這類媒體如何寫作這種國家形象宣傳的新聞故事吧:Times-Squaresque Propaganda (《時代廣場式紅色宣傳》),Where Are We Now? (《我這是在美國嗎?》),Don't go away, we will be right back, after some propaganda break(《別走開,宣傳之後,節目繼續》)。要知道,美國媒體人和公衆揶揄中國的時候,可從來不留情面,他們可沒有宣傳部。

  所以,如果現在還有人真正相信傳播的魔彈(magic bullet)效果的話,只有真正回到中國事實和公共生存經驗的公衆形象傳播,才能給中國幫忙;而要完成這件事情,至少需要嘗試如下流程:

  第一,整個傳播邏輯不是按照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的規律,而是按照法國戛納廣告節的編寫邏輯來寫,用結構信息來進行跨文化的溝通,並且基於美國公衆閱讀大量政治競選廣告的認知慣性。如果,用中國宣傳部和中國主流傳播學者的思路來傳播公共形象,效果將十分有限。

  第二,在30秒和60秒的傳播中,不要指望公衆立即通過觀看讀懂中國,而是先要從視覺上吸引美國公衆,而後引發他們用Twitter、iPhone、iPad等媒體閱讀的方式“追讀”。文本的閱讀是後續的,中國形象宣傳的文本在設計的時候應該有噱頭、看點和幽默感,不要有民族主義情緒和宣傳口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