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的高教改革與“文憑病”

http://www.CRNTT.com   2011-04-19 14:22:59  


 
文憑“含金量”減少

  首先是文憑“含金量”減少。因為高教的大擴張,得到高等教育文憑的人越來越多,但文憑的附加值則越來越小,甚至是負面的。現在,高中生的工作被大學生搶走,大學生的工作被碩士生搶走,而碩士生的工作被博士生搶走。在中國還得加上博士生的工作被博士後搶走。這樣的情況可以概括為“高文憑,低就業”。其實,這種情況還好。更為重要的是,大學生不能找到有用的工作。一方面是企業找不到有用的人才,而自詡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高等教育系統,其畢業生則找不到工作,導致大量大學生失業或者大面積的就業不足。在很多地方,大學生往往要和農民工競爭工作,而且競爭力不如農民工。這實在是對高等教育制度的嘲諷。

  再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中,來自農村的人口越來越少。這不僅僅是因為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公,農村學生不能接受和城市學生同等的教育;更是因為價格越來越高的高等教育,把那些學業優秀的農村學生排擠在體制之外。這不僅在加深著中國社會的不公平性,也經常使得這個被排擠的社會群體越來越具有政治性。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這裡的原因很複雜,但有幾個因素非常顯然。

  首先是高等教育決策者對人力資源投資的片面理解或者錯誤理解。從1949年以前的“教育救國”到當代的“科教興國”,至少從理論上說,中國人一直很重視教育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要強化教育投資,尤其是高教投資。這便是高教擴招、大學擴張、大學升級的背景。但是,這裡面的問題其實是很大的。對教育的投入到今天為止還沒有達到GDP的百分之四,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甚至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高等教育方面,很多的教育投入並不是從經濟、社會、技術的發展來考量的,而是從政治穩定的角度。高教的擴張從哪裡來?一是產業化,就是從社會獲取大量的財力。在很多地方,大學已經成為大學就職者“尋租”的工具,也就是盈利的工具。(應當指出的是,從社會獲取教育資源並不是高教的社會化。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辦學還沒有開始。)二是最便宜的投資,就是開辦那些投入少而產出大的學科,尤其是人文和社會科學,培養出大量的只有“說話”能力而沒有“動手”能力的學生,導致了上面所說的“學無所用”的局面。

  其次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協調出了大問題。高教改革由教育部負責,但沒有和其他部門緊密協調。高教系統實際上變成為一個沒有和社會經濟發展部門相關的獨立的實體。在成功的國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須和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人才並非抽象,而必須為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但在中國,教育系統更多是屬於政治範疇,屬於思想控制系統。很容易理解,由於權力部門的分工,管理這個系統的領導,其所強調的不是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概念,而只是想著如何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高校的屬性仍然是政治組織,和社會經濟發展部門相去甚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