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說說端午那些事兒

http://www.CRNTT.com   2011-06-05 11:19:04  


 
端午禮俗與傳說

  端午的原旨和性質在各地是一致的,幾乎沒有大的區別,而構成端午節日的禮俗則種類、名目繁多,且因地而異。以生活形態類而論,諸如蓄蘭沐浴、龍舟競渡、采百草與鬥百草、捕蛤蟆、熙游、競技等;以驅毒逐疫類而論,諸如戴百索和香囊、長命縷,懸艾人、五雷符、五毒符等;以時食類而論,諸如角黍(粽子)、羹湯、端午酒、端午宴等不一而足。總的看來,代表性的禮俗主要是兩項:龍舟競渡和吃角黍(粽子)。

  端午及其禮俗的傳說,主要是以某些與端午相關的同質的社會習俗為題材,並逐漸將其起源與某些歷史人物及其功業聯系起來,而創作、記述、渲染、傳揚、流傳下來的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口頭作品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由不同地域的民衆所創作的,惟其如此,才顯得紛繁而駁雜,呈現出文化多元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僅就端午起源的傳說而言,主要與三個歷史人物有關:楚大夫屈原、吳大將伍子胥、越王勾踐。此外,還有孝女曹娥等。當然,主要是以龍舟競渡這個重要的端午習俗來說事。楚人說端午起源於對屈原的緬懷,吳人說端午起源於對伍子胥的悲悼,越人說端午起源於對勾踐的紀念。這3個關於端午起源的“傳說群”,究其實質,其實是楚、吳、越3個地域文化的產物。

  楚、吳、越這3個歷史上並立與交戰的國家和集團,都處於戰亂紛爭的春秋戰國時代,民衆對民族命運的期望與對國泰民安的憧憬,必然地促使他們選擇各自理想中的代表人物,作為他們民族精神的代表和旗幟,而這樣的人物就是屈原、伍子胥、勾踐。於是,在時代因素使然下,以悲悼祭祀屈原、伍子胥、勾踐為內容的端午起源傳說,便一發不可收拾,並逐漸兼並了原先流行於民間的“毒五月”裡種種驅毒逐疫的民俗事象,成為包括民俗事象和人物功業在內的內容龐雜的端午傳說。這些端午傳說一直在民間流傳不衰,使其成為在所有的傳統節日中最富傳說色彩和斑斕民俗事象的節日。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流傳的態勢出現了很大的落差,沅湘地區流傳的紀念屈原端午傳說和吳越地區流傳的伍子胥端午傳說仍然盛傳不衰,而紀念勾踐的端午傳說雖然也仍在民間流傳,但一方面由於卷轉蟲海侵的發生,一方面由於勾踐的越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導致了古越人的流徙,使紀念勾踐的端午傳說的流傳和延續多少顯得有些衰弱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民俗事象還是民間故事傳說,都是農耕文明條件下的精神產品,在現代社會條件下遇到了嚴峻的挑戰,使它們的傳承變得十分脆弱,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根據近些年來一些民俗學者田野考察而知,端午傳說及其所記載的種種端午民俗事象,即使在現代社會條件下,依然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民衆中以口口相傳的方式生存著、生長著、承繼著,顯示著民間口頭文學鮮活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盡管民間傳說不等於歷史,但畢竟如高爾基所說,“從遠古時代起,民間文學就是不斷地和獨特地伴隨著歷史的”,以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和歷史事件為核心情節的傳說和以紛繁蕪雜的端午民俗事象為核心情節的故事,依然在一些地區相互依存、口頭流傳的事實,無疑是我們認識歷史和考察民衆宇宙觀和社會觀的重要材料,也值得我們加倍珍惜和悉心保護。

  (作者:劉錫誠 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研究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來源: 中國文化報 2011-06-03 09:55)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