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辛亥革命:演員越來越清晰 劇本越來越模糊

http://www.CRNTT.com   2011-08-01 14:27:57  


 
細節越來越清楚,背景卻越來越模糊

  說細節越來越清楚,是因為這些年來,尤其是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對辛亥當時以及前後的有關人和事的考證有了極為可觀的進展。這些細節廓清了因1911、1927和1949幾次政局大變動造成的主流叙事大擺動製造出來的種種話語,各種神化與妖魔化的說法逐漸受到了史料的檢驗,新發現的史實林林總總,總的來說就是:“革命”者未必那麼激進,“保皇”者卻也相當進步;勝利者不那麼聖潔,失敗者也不怎麼肮臟;革命派其實會黨習氣多於“共和”精神,而立憲派追求的是“英國式”憲政而非“日本式”憲政,其激進程度看來也與革命派相去不遠;甚至連清廷,從新政的決心“遠超戊戌”,直到“清帝遜位詔中體現的共和真諦”,於立憲派、革命黨亦不遑多讓乃至有所過之。所以有人說辛亥革命是“很不‘革命’的革命”。

  但另一方面,這革命、立憲和清廷等諸方據說區別其實不那麼大,而變革的後果卻又非常不理想——這裡指民國的“亂象”和憲政至今不能走上軌道。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專業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者可能沒有注意到的是:這些年來在辛亥前後歷史細節的考證逐漸清晰的同時,這場革命的宏觀背景卻越來越模糊。由於過去這些年來對“中國傳統觀”、“中國歷史觀”認識的多元化,對“帝制”的評價本身越來越成了嚴重的問題。與辛亥時期無論革命派還是立憲派都極度反感帝制,而辛亥以後儘管時事日艱,拒絕帝制的全民共識卻毫無改變的情況大異其趣的是:如今的人們似乎對帝制有了一種越來越帶有玫瑰色的描述。如果按照這種描述,是否應該否定帝制,本身都是個問題,立憲派與革命派都是愚不可及,根本就沒有必要分別高下了。

  到底是辛亥時代的人們(絕不僅僅是革命派)錯了,還是我們錯了?他們當時如此決絕地不惜“動蠻”也要擺脫帝制,卻為什麼至今還沒能完成憲政大業?過去教科書都說辛亥以前,或者說晚清以前是專制黑暗、“長期停滯”的“封建社會”,而現在從一些洋人開始,時興說中國從來經濟上是“世界中心”、政治上是父愛式的仁政(或者用秋風先生的說法叫“儒家憲政”)、倫理上更是盡善盡美的桃花源。如果說晚清以前確實不錯,以後為什麼就不行了?是因為傳統弊病導致的王朝周期性治亂循環?是某種“小冰河期”的氣候異常使中國進入了“康德拉季耶夫長周期的下行期”?還是西方來的禍害毀壞了我們傳統的桃花源,而受西化影響的無論是革命派還是立憲派都要對此負責?

  同樣地,辛亥以後的民國時期,過去都視為兵荒馬亂、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時代。但近年來懷念民國的風大起,經濟上的“黃金十年”,外交上從“改訂新約收回利權”的“革命外交”到中國成為聯合國“五強”之一,當然更不用說當年新文化的風起雲湧和傳統國學的雲蒸霞蔚,都獲得高度評價。最近的人口史研究中有人也指出:刨除當時連綿不斷的戰爭與天災,僅就相對和平時期與地區而論,那麼由於經濟社會醫療的進步導致人口變化模式由傳統的“高高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向發展中階段的“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轉變,在中國既不是發生在1949年以後也不是發生在清中葉傳說中的“人口爆炸”時代,而就是開始在民國時期。這是真的嗎?

  顯然,對辛亥的認識離不開對其前因後果的認識,否則細節再清楚,也就像一部活劇,如果劇本糊裡糊塗,演員再怎麼活靈活現,觀眾還是會一頭霧水。前面說過,辛亥革命就是要推翻帝制,辛亥革命也就是推翻了帝制。那麼我們對辛亥這場活劇的了解,就要從帝制的興衰入手。

  作者:秦輝 來源:《南方周末》2011年07月21日14:42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