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非洲饑荒,人禍難消

http://www.CRNTT.com   2011-08-22 14:01:27  


   
饑荒背後,全球糧食供應並不短缺
   
   糧價上漲,但全球糧食增產率遠高於人口增長速度

  2006年世界“農業收成預計和糧食現狀”報告顯示,由於天災人禍的影響,全球面臨巨大的糧食危機,有40個國家急需國際糧食援助。2008年以來,俄羅斯火災、南亞洪災,有關糧食減產、糧食危機的傳言讓全世界為之擔憂。1980年代以來形成的馬爾薩斯擔憂一直沒有消除:人口不斷膨脹,糧食卻不再增產,危機隨之爆發。

  但過去幾十年的歷史卻顯示出,糧食增長的速度可以遠遠高於人口增長的速度,轉基因改良、化肥施用、工業化生產進一步推動了“農業革命”,1960年到1980年之間,全球糧食產量翻了一倍。半個世紀里,全球人口增加一倍半,人均糧食消耗增加17%,農業人口減少了大概三分之二。若除去通脹因素,不難發現糧食價格相對去其他消費品和工業產品來說降低了一半。 

  全球糧價很難影響當地土著,而當地人也無法通過市場途徑補充糧源 

  糧食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像投機者們的資本籌碼而非基本消費品。國際糧食市場與其他大多國際市場一樣,主要是那些飫甘饜肥、不知饑餓為何物的富甲們的大舞台。而那些真正食不果腹的人,則大多數(據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統計為62%)生活在非洲或亞洲地區的小農戶或農村無地農民,生活在非洲和南亞的鄉村之中。在所屬政府的貿易政策以及惡劣的路況和基礎設施的雙面影響下,全球的糧價波動並未對這些地區造成什麼衝擊。在非洲,超過70%的農村居民與最近的城市市場完全隔絕,其中原因可能就是從居住地沿著最近的全天候道路也要30多分鐘才能到達那里。 

政府腐敗影響糧食供給  
    
   出於維護政權正當性考慮,政府不願承認饑荒,人道物資難以進入

  本輪饑荒發生後,出於維護政權正當性的考慮,埃塞俄比亞政府依然沒有承認埃塞俄比亞有饑荒,而承認發生饑荒意味著承認自1985年以來政府一直很失敗。埃塞俄比亞政府和肯尼亞政府都曾對公眾壓力回應緩慢。被西方國家視為東非反恐堡壘的埃塞俄比亞,則同分裂出去的北邊鄰國厄立特裡亞存在邊境糾紛。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裡亞也同時介入索馬裡的內戰,進一步讓非洲之角的國際關係更為複雜。埃塞俄比亞政府、厄立特裡亞政府及控制索馬裡饑荒地區的青年黨,無不否認饑荒的存在,讓國際人道援助的運糧運水車隊無法正常進出災區。 

  國際援助“肥了權貴”,百姓並未獲益

  2009年《華爾街日報》刊登了戴姆比薩.莫約(MOYO)一篇名為《援助傷害非洲》的特稿,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出,長久以來對非洲的糧食援助和經濟援助只是在“幫倒忙”而已。在美國食品與和平項目(Food for Peace program)的贊助下,每年數百萬美元用於購買美國生產的糧食,然後通過海運被運到非洲,源源不斷地經濟馳援讓非洲換上“荷蘭病”:巨額援助資金注入充斥了發展中的經濟,使得本國貨幣比外國貨幣強勢,而對於迫切需要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的非洲產業來說非常不利。加之政府腐敗低效,國際援助只會養肥那些掌握實權的利益集團,普通大眾很難真正得到實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