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王焱: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11-09-20 13:42:41  


 
康有為變法必然失敗的原因?

  第一,作為一個經學家或思想家與政治改革家,康有為是一身而二任的,他同時在兩個層面上活動。他一方面參與策劃變法運動,而在另一個層面上,他又扮演了一個烏托邦的思想家角色。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如同張灝先生所指出的,都已被他融合到一個統一的道德歷史的世界觀中。在現代社會,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角色是互相區分的。如果兼於一身往往會導致角色衝突,所以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說過,在法國,政治運動常常失敗,是因為法國的思想界是比較脫離實際政治的。康有為作為參與和策劃改革的人,不僅缺乏從政經驗,也是脫離實際政治的,他所憑借的只是從公羊學裡推演出來的一些抽象理念。而穩健派多為有政治實踐經驗的官員。這兩派分別把現代性的內容納入到傳統儒學中的不同框架,這就意味著以不同的方式建立起古代政治和現代性的聯繫,而且標誌著兩種改革思路,兩種自由思想傳統。

  第二、在社會層面,康學主張打散既有的社會集群,重建一個由原子化的個人構成的新社會。這就不但需要政治革命,而且需要社會革命了。他生吞活剝了一些西方的社會契約論思想,認為“夫尊民意民權者,不能直達而以代議名之,苟不能如瑞士之直議(注:指日內瓦共和國的直接民主),何權之有?”如果不能實現盧梭所主張的日內瓦共和國式的直接民主,就不能說實現了民權。這是將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實驗,誤當作社會實體,將思想的邏輯推演當成了歷史社會的實際演化。

  第三、康有為不單單是在政治上主張變革,而且還主張變教,即把儒家從一種社會學說變成一種宗教,其本意是通過神學主體的確立來構建人的主體性,採取的是神-人主體論的進路。康有為的一個弟子在康有為去世時說過,“康氏頗以教主自居,故借天以說法”。康有為不單單是一個改革家,另一方面,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儒教的通天大教主。他的“以元統天”說,充斥著浪漫文人的想象。古文經學傳統認為,中國傳統有兩個:一個是政治傳統,這就是周公發明的禮樂制度;還有一個學術文化傳統,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保存了周代的禮樂文化。今文經學家則認為,孔子不是人而是神,中國的禮樂政教只有一個傳統,就是孔子,所以他們強調孔子是“素王”,是超越俗世的真正的王,是類似宗教先知那樣的人。康有為通過把孔子重新塑造為一個類似猶太教的摩西、基督教的耶穌那樣的神,力圖把儒學變成一種宗教,他主張在全國成立孔教會,而他自己無疑就是孔教會的大教主。我們知道現代社會是政教分開的,上帝的事歸上帝,凱撒的事歸凱撒,但康有為的理想卻是天神與人王合一,政教合一的。康有為後來在挽陳寶箴的詩中說:“公笑吾經學,公羊同賣餅”。是說當年陳寶箴當年用漢代的典故,曾嘲笑康有為的經學異端背離了儒家經學的康莊大道,只是街邊上叫賣炊餅的小販。康有為將維新變法事業綁在他自己的經學異端上,只能葬送變法事業,因為即使在政治層面上贊同維新變法的人,也不會贊同他的褊狹經學學說,更不會擁護康有為當通天大教主。康氏究竟是想通過變法,將中國轉型成為一個君主立憲的現代國家,還是變成一個政教合一、神人合一的教權式的專制國家?我看他自己也沒有分辨清楚。

  其實,單單是政治改革本身已經是一個非常複雜非常艱難的事情,但康有為卻把它捆綁在自創的公羊學異端上,所以最後不能不歸於失敗。康有為對西學知識的了解非常有限,1882年他到上海才知道有西學,他不懂得外文,所以他獲得西學的知識是通過傳教士的譯著而得到的。國民黨人胡漢民就說,康有為根本就沒有研究過政治的學問,就是從傳教士那兒知道一言半語,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再一點是他們依托的公羊學的浪漫主義性質,浪漫主義是一種恢詭嗜奇的文化思潮,往往是文人而非政治家特有的屬性。浪漫派文人推崇奇妙的事物,而非具備現實可能性的事物;只要一件事物是奇異的、出乎意料的、極端的、誇張的,才是屬於浪漫的,屬於他們所要追求的。他們為了冒險,寧願犧牲正當的因果關係;而且為了追求某種戲劇性的效果,可以犧牲事實和真實,這全是文人的習慣。無數歷史事實證明,如果把文學家的習慣帶到社會政治領域,往往會導致災難。

  史學家陳寅恪後來回首戊戌變法時說,“後來今文公羊之學,遞演為改制疑古,流風所披,與近四十年間變幻之政治,浪漫之文學,殊有聯繫。”今天我們回溯戊戌變法兩種傳統會得到一些啟示,當時穩健派的學者朱一新跟康有為辯論時就說過“自古學術一差,殺人如草……”。開始也許只是經學上的派別不同,但按照公羊學的那種路徑和傾向發展下去,就會造成政治社會的大動蕩。在分析法國革命和宗教革命的關係中,托克維爾說法國革命是政治革命,但卻依照宗教的革命方式展開的。法國大革命之所以激烈,是因為想通過一個革命,同時解決政治革命、社會革命、文化革命這三項任務。戊戌時期,當時在南方張之洞的幕府中有一些曾在西方留學,比較了解現代政治制度和實際情況的人,比如辜鴻銘就說:康有為其實是中國的雅各賓黨人(法國大革命中的恐怖主義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