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讀書人不去書店,又去哪里呢

http://www.CRNTT.com   2011-12-11 10:31:10  


 
  我要去書店體現了我的標準

  感到無所事事、感到無聊實在不是一個好東西。“無聊”讓人感到缺少意義,不知所措。我所喜歡的一套電視片《文明的軌跡》(1966年英國製作),用膠片拍下西方兩千年藝術發展的歷史,主持人克拉克在“二戰”期間擔任英國國家圖書館館長,炮聲隆隆中在倫敦主持音樂會。這位克拉克先生在片子開頭就“文明”與“不文明”做了區分。他認為文明的大敵除了恐懼(fear),還有一個對象就是“無聊”(bore-dom)。“無聊”使得人喪失了對於任何事情的興趣,喪失了對於生活的動力、信心和遠景,不去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他舉了一位詩人所寫的,一個城邦的人們終日無所事事,因為傳說蠻族要來入侵了,他們在等待一個結局。他們把自己的生活意義都放在這件事情上。結果蠻族來到家門口又走人,等待的居民感到十分失望。他們沒有看到血呼拉碴的東西,沒有看到自己的生活就此改變,因此還要照舊下忍耐下去。在等待的時間里,他們什麼也不去考慮,不從事規劃建設,他們的日子整個浪費了。

  恐懼在前,無聊在後。恐懼的力量來自外部,它所扮演的角色是令人屈服。與戰爭的情況不同在於,人們平時所感到的恐懼並不是天衣無縫的。在令人恐懼這只大手的指縫里,漏下了一些可以“指望”的東西,那就是沿著這只大手所指向、所允許的方向,去往那只屬於自己的小小蛋糕,分食大蛋糕被切完之後留下的殘屑。如果你的鼻子還想嗅嗅別的事情,去關心一些敏感的問題,罰單隨之很快到來。

  無聊與恐懼不同在於,無聊的力量來自人自己內部。無聊是人們感到自己的生活沒有意義,是自己不想去做任何事情,感到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感到沒有一條道路能夠走得出去,陷入一種萬事皆休的精神狀態。當然,無聊中有許多“無能為力”的成分,但“無能為力”不等於接受現狀,仍然有尖銳的東西在觸動著這個人。而“無聊”則把這種處境“常態化”了,把它“哲學化”了。就像那個等待入侵的城邦中的人們,與其說他們正在面臨一場真正的入侵,毋寧說他們需要一個借口,讓自己無所事事,陷入徹底虛無化。他們甚至將這種虛無當作一面旗子祭了起來,覺得那就是自己的最為恰當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是自己再好不過的狀態。

  當年哈維爾指出那個蔬菜水果商的真實想法是要在這個地方做生意,但是卻把這件事情說成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他用這個無可指責的口號,來掩蓋自己患了關節炎的自尊心。他不能說出自己真正害怕什麼,必須將這種恐懼隱藏起來。他的人類尊嚴感還沒有完全喪失。這與今天的中國不同。在一種虛無主義的無聊和無所事事當中,人們接受了自己是恐懼的這個事實,他們不需要向自己或他人隱瞞。在這個意義上,無聊是對於恐懼的自我確認,是甘心接受自己被奴役、被拋棄的處境。接受恐懼是接受他人對於自己的降低和羞辱,接受無聊則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的自我矮化,尤其是自我毒化。

  需要將事情往前推動。哪怕一點點也好。如果不能推動外部世界,那麼推動一下自己的內部世界又如何?如果不能如所期盼地改善所處外部環境,那麼改善一下自己所處的內部精神環境又如何?假如不能調整或提升這個世界,那麼稍微調整或提升一下自己如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