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金雁:蘇聯解體20年祭

http://www.CRNTT.com   2011-12-28 09:16:33  


 
  早在十月革命前俄國的馬克思主義就看到了這一點,當民粹派說均貧富比言論自由更重要時,他們受到了列寧的如下痛斥:“那種為了虛幻的經濟利益而離開爭取政治自由這一俄國社會黨人最直接最重要的任務的圖謀”,實際就是“背叛偉大的社會革命事業”(中央編譯局編:《列寧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3年,46頁)。他還說“如果把社會民主黨綱領中的結社自由的要求完全去掉,那就是發瘋!”(《列寧全集》第2版,第28卷,46頁)但是他掌權後,自己恰恰就進行了這樣的“背叛”。直到1988年,蘇聯結束書報檢查制度,對開放和透明的渴求使公開性被各個階層所接受,尤其是知識分子最歡迎公開性。僅僅改善物質條件是不夠的,他們還要求進一步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赫魯曉夫打開後的鐵幕透出了一綫的縫隙,勃列日涅夫又合上了這扇窗口,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打開的窗子可以合上,但開啓在人們心靈中的窗子卻關不上了,反而愈發吊起了人們的胃口,他們愈發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統治者這才意識到,斯大林時代是回不去了。人們沒有說什麼的自由、寫什麼的自由,但是有不看什麼的自由、不聽什麼的自由。他們沒有宣傳自己思想的權利,但是可以有避開官方文化的充分自由(1980年代末蘇聯有一篇文章叫“‘真理報’沒有讀者”)。正如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所說的:“假如人們自己感覺到不自由、不公正,那就是沒有民主,或者是民主出了問題,只有當公民本身認為自己是自由的,那時才開始有民主”。 

  據美國學者魯道爾夫對1968-1970年538份地下出版物的抽樣分析,蘇聯持不同政見者運動關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7個方面:政治民主、民族權利、人權-社會法制、宗教自主性、創作自由、發展和理性、生活質量。這裡“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是這些訴求中的最後一項。到蘇聯末期這一點更加明顯:1988年7月3日《莫斯科新聞》報道了一個民意測驗,測的是“對現狀的不滿是來源於商品匱乏、法律不健全,還是缺乏社會正義”。結果大約有半數的蘇聯人不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有社會正義的社會中”,缺乏社會正義占了第一位。可見,民主固然“不能當飯吃”,但是有飯吃也不能代替民主。吃得再飽的奴隸也還是渴望自由的。

  其實,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劇變前,劇變後的時代也一樣。2009年在倫敦經濟學院召開的東歐劇變20年研討會上,哈維爾一再強調東歐“劇變”主要並不是因為經濟沒有搞好。同樣在劇變以後評價轉軌時,他也一再說,僅有市場是不夠的,應當“少迷信經濟學家”,轉軌成果除了經濟學指標外,也要在人們精神生活的豐富與活躍方面得到體現。 

  (金雁,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聯-俄羅斯、東歐問題研究專家。 現兼任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秘書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所特邀研究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