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錢穆次子錢行追憶父親

http://www.CRNTT.com   2012-01-16 14:38:26  


 
  1939年,《國史大綱》成書,錢穆自昆明東歸探望母親,妻子張一貫則率子女自北平南下,與他會合,擇居蘇州靜僻之地耦園。一年之後,錢穆又離家,輾轉任教於武漢、重慶、成都、昆明等地,至1948年執教無錫江南大學,後又匆匆南下廣州,旋赴香港辦學。大陸政權更易,錢穆與家人自此海天相隔,彼此杳無音訊達三十年之久,再次相見,已是1980年。

  因此,細算來,錢行與其父錢穆共同生活,僅七年。幼時不記事,及年紀稍長,卻是長相別,記憶寥寥,唯知父親嚴厲不苟言笑,過其書房必輕手輕腳,以防打擾他讀書寫字。錢穆去世後,台灣組織編全集,錢行參加了遺稿整理工作,發現《讀史隨剳》一稿,本是寫在家信背面,才知道原來自己小時候曾寫過信給父親。

  1950年,錢穆在香港辦新亞書院,寫信給留在大陸的三個兒子,希望他們赴港就讀。然而當時社會輿論,已有貶斥錢穆之辭,指名責其賣國,因此,他的兒子們皆違父願。彼時18歲的錢行,甚至將報紙文章寄給錢穆,以至於三十年後父子有機會相見,錢穆仍擔心錢行不願前來與自己見面。

  時代悲劇:聚散離合不由人

  1949年後,錢行因父親錢穆,在工作生活上都受到了一定的牽連,後被舉家下放。1980年,錢行與兄妹首次赴香港與父親錢穆會見,錢行則借助赴港探親的機會,完成回城手續。幾年後錢穆九十壽辰,錢行與兄妹再次與錢穆在香港相見。

  兩次親臨庭訓,改變了錢行對父親的看法,當年父子異途,兒子以愛國大義相責,及時事變遷,那些曾猙獰貶斥錢穆的主流話語,則已失去聲響。流年暗逝,耄耋之年的父親與年過半百的兒子之間,很多恩怨自然煙消雲散,留下的是為人父為人子的遺憾,因時代之亂,求父慈子孝,各不得。1990年,錢穆去世,錢行發願認真讀父親的書,依其道而行,以贖不孝之罪於萬一。

  但錢穆的歷史著作,若無舊學根底,很難真正理解掌握。錢穆的回憶作品,如《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又如餘英時所言,寫得太含蓄太乾淨,若不知歷史背景與具體人事,很難理解言外之意,言外之事更是無處可尋。錢行與錢穆,不僅在生活上長相別,在精神文化上相離亦久,通過閱讀走近錢穆,並非易事。錢行能做的,是細細閱讀,摘錄章句,寫一些感想文字,以及寫一些細碎的關於錢穆的小故事。

  錢行與錢穆聚散離合,其背景,幾乎就是中國整個現當代史,從抗戰離亂到建國後因各種政治風暴而諱言錢穆,及改革開放複又相聚。而錢行對父親的理解感知的變遷,雖是私人事件,卻也直抵中國文化環境的變遷,與大陸文化界對錢穆的褒貶之變一樣,反映著中國當代思想文化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政治主導走向學術自由的過程。(2012年01月16日09:31 來源:新京報 作者:錢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