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壞賬銀行”偷了你的錢

http://www.CRNTT.com   2012-02-16 11:38:45  


 
  “共管賬戶”將不良資產置換成優質資產,財政部把新帳舊賬都留給了未來

  類似上述政策“管飽”落實到具體資產管理公司,就產生信達向市場化轉型時的“共管賬戶”。2010年,國務院批覆信達與財政部共設“共管賬戶”,將歷史上形成的2000多億元巨額掛賬損失剝離至此賬戶,存續時間初定為十年。

  “共管賬戶”本質上用未來的收益來還當前的欠賬,做法是將剝離的不良資產置換成優質資產,財政部向信達發放等額付息債券,以其作為信達唯一股東未來預期可獲得的分紅以及所得稅減免部分歸還。引入“共管賬戶”方案後,財政部作為不良資產的債主不需要立即支付現金化解損失,而信達的財務報表將變得乾淨甚至“健康”,最終新帳、舊賬都留給了未來。

  四、財政兜底就等於全民買單

  無論欠款是並入“共管賬戶”還是債券延期、停息掛賬,都是在國家資產負債框架內“左兜換右兜”

  2010年《證券市場周刊》撰文指出,從AMC接收不良資產開始,所謂“政策性收購”就是個數字遊戲。十幾年後,AMC欠央行約1萬億,簽四大國有銀行8200億,原購入的1.4萬億不良資產只有20%現金回收。無論這些欠款是進入“共管賬戶”還是債券延期、停息掛賬,都不過是在國家資產負債表的不同科目下“左兜換右兜”。但債務就是債務,企業核銷要靠利潤,財政核銷要靠納稅,央行核銷要靠通脹。

  這些壞賬隱藏在中國的GDP效益中,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泡沫。僅以“共管賬戶”剝離剩餘壞賬的做法匡算,如果後來的長城、東方都仿照信達、華融的方式操作,未來十年近萬億不良資產還是處理不掉,最後的結果分攤到全民每個人需要為此掏出將近1000元。而據西南財經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野華的測算,包括農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本,中國金融漸進式改革成本已累計3.2萬億,若一次性核銷,2009年中國GDP總量的10%就沒有了。

  央行和財政部承擔不過是由納稅人承擔成本的隱晦說法,隱性通脹、高物價就是民眾最終接盤的代價

  凡是資本運作,必定有群體為此支付代價。央行與財政部不是創利企業,由央行和財政部承擔不過是由納稅人承擔成本的隱諱說法。分析中央財政拯救銀行壞賬的具體方法,也可以證明是如何為壞賬買單的。當壞賬積累的一定程度,銀行只有用自身利潤核銷壞賬才是直接支付。若國家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就相當於直接向市場多投基礎貨幣,以隱性通脹的方式攤薄所有人民幣使用者的福利,以鑄幣稅的方式搜刮國民以填補銀行的無底洞。

  此外,AMC向四大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券是由中央財政擔保的,這種隱形擔保的形式雖然不是直接的、一次性的買單,但最終是由中央財政間接、延期支付的。央行再貸款雖然目前已停息掛賬,最後也還是通過流通領域的通脹造成物價上漲,民眾買單。總的來說,起初的銀行不良資產經過AMC處置後並沒有減少,如今通過市場化改革又再塞回財政體系,壞賬在被轉移、被延期支付的同時仍然在被放大、被惡化,最終接盤的只能是全體納稅人。


  結 語

  四大商業銀行十年前拋下萬億壞賬輕裝前行,接盤的資產管理公司十年中“消化不良”又產生上萬億政策性虧損。舊賬難結又添新帳,AMC最終通過市場化改革傍上央行和財政部的大腿。但財政最終拿什麼還錢?在這盤很大的棋里,民眾挨宰幾乎是注定的。

  (本文來源:網易新聞《另一面》2012年2月16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