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梅新育:世界看好中國高鐵

http://www.CRNTT.com   2012-05-11 11:15:13  


   
鏈接:

梅新育:高鐵是一種潛在的革命性創新

  2012-04-27 10:12

  高鐵不僅僅是一種運輸方式的變革創新,其影響絕不僅僅局限於交通運輸領域,而是可能給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革命性變化的戰略新興產業。

  首先,通過為社會提供更快、運量更大的運輸方式,服務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從我們鐵路購票的人潮(春運時期尤甚)、甚至動車組乘客也經常有搶購站票來看,這種需求是極為龐大的。

  其次,通過提供高鐵這種在成本、能耗、舒適性、安全等方面更有優勢的交通方式,引發全社會交通運輸體系革命,減少使用成本高、環保效益差、擁堵成本高的汽車(特別是私家車),從而全面提高全社會交通運輸體系的效率。須知如高鐵能耗為1,則小汽車為5.3,飛機為5.6;一條雙向4車道高速公路占地面積是複線高鐵的1.6倍,一個大型飛機場占地面積相當於建設1000公里複線高鐵。

  第三,通過交通運輸體系的改進,帶動全國產業優化布局和升級,讓內地廣大地區能夠更深入地分享東部工業化的成果,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而這種產業轉移又將極大地改善中國國民的福利,因為倘若能在家鄉就近找到待遇合理的工作,目前背井離鄉在沿海打工的千百萬人就無需付出家庭分離的代價,留守老人、留守兒童、賣淫等問題都會由此減輕很多。鑒於產業布局過度集中於沿海地區已經是一個世界性嚴重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立足於先進鐵路等交通運輸技術進步的基礎之上,中國在這方面的進步將為世界樹立典範。

  在更廣大背景上考察,我們還可以看到,通過帶動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我們還能夠調節全球性產業轉移的步伐和方向,使其符合我們的目標、規劃,避免快速陷入“產業空心化”泥潭,導致經濟社會喪失可持續發展前景。此前,中國在全球產業轉移中是單純的接受者,但隨著國民收入提高(換言之就是成本上升),雲集於中國沿海的部分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先進製造業中的勞動密集環節需要轉移,而產業向其它國家的轉移至少可能將在一定時期內給我國帶來就業機會流失、財政收入減少、國際收支惡化、國內投資不足等副作用,二十世紀延續數十年的“英國病”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中國出口中外資企業和加工貿易占據半壁江山的特點加劇了這一問題,因為外資企業單純逐利動機更強,其產業轉移決策時甚少考慮我國社區利益。而且,視中國為競爭對手的西方國家也會力圖鼓勵這種轉移,以實現其削弱中國、扶植中國競爭對手的目的,令中國“趕超”不成反而“被趕超”。從我們的目標看,我們需要鼓勵沿海產業多向內地轉移而不是向國外轉移,向國外轉移的速度有節制,而且希望轉移到別國並最終站住腳的產業是內資所有,這樣我們雖然一時會損失部分GDP,但能增加GNP,而外資從中國轉移到外國通常就不能給我們帶來多少直接利益了。儘管我們總體上仍然應當繼續鼓勵對外直接投資發展,但必須對上述負面後果保持清醒的認識,在政策制定和實踐過程中把握好分寸,並通過國內產業轉移加以調控。

  第四,從包括主機和零部件的高速列車本身到高鐵工程建造、高鐵通信、高鐵軌道設備、高鐵電氣化設備、高鐵車輛和鐵軌維護……,高鐵系統製造這條漫長的產業鏈有能力帶動我國製造業和工程建築業水平上一個大台階,僅每公里高鐵耗用鋼材就達3000噸(不包括車輛等),是普通鐵路同一指標的10倍,一列列車的維修成本(換言之即維護企業的預期收入)是其整車成本的1.5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