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菲律賓”曾想成為“中國固有領土”?

http://www.CRNTT.com   2012-05-12 08:19:18  


 
  菲律賓第一個國家的第二代東王葬在山東

  唐、宋、元三代,中國官方對菲律賓群島的興趣似乎並不大,一直到明初這種局面才開始改變。1405(明成祖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在前往渤泥途中經停呂宋,在當地見到許多福建僑商,並應僑商請求,任命福建晉江籍華僑商人許柴佬為呂宋總督,此後直到1424年,呂宋島的最高行政長官都是這位華僑商人。

  從理論上講,這17年是菲律賓和中國關係最直接、最密切的時期,因為此時呂宋最高行政長官是中國人,最高行政機構法理上直屬中國明朝中央政府。但實際情況卻遠沒這麼誇張:鄭和許下的不過是“紙上富貴”,既沒有給兵,也沒有派員,而許“總督”所能依靠的,不過是聽命於己的一些商人、同鄉和夥計,所能控制的不過是商埠周圍一小塊地盤,廣大島嶼上絕大多數土地、人口他們既不能統治、管理,也無法徵收賦稅,甚至彼此間都未必知道對方的存在。1424年明成祖去世,明朝對外政策發生劇變,耗資巨大的“下西洋”因內部激烈爭議暫停。

  在此前後,呂宋以南,出現了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蘇祿蘇丹國(在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前,該國是當地社會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公元1409年鄭和三下西洋時路過蘇祿,在和樂與蘇祿第二代東王巴哈剌會晤,並贈對方豐厚禮物。叭哈剌對中國富庶繁榮十分仰慕,與同信奉伊斯蘭教的鄭和也一見如故,請求同船到中國“朝覲觀光”,但鄭和當時領命出訪印度、錫蘭(斯里蘭卡),歸期未蔔,因此婉拒。叭哈剌在鄭和走後向西王、峒王轉述中國“盛況”,令二王嘖嘖稱羨,三王決定共同設法赴華。

  1417年,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蔔及隨員、家屬等共340多人航海來到中國,當時明成祖正在北京為遷都做準備,蘇祿三王抵達南京後又換船沿運河北上,於八月初一抵達北京朝覲,逗留27天,受到明成祖接見、賜封和隆重接待,進貢“金鏤表文”和“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明成祖“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臨行時再獲接見,三王各獲得“金鑲玉帶一條,黃金100兩,白金2000兩,羅錦文綺200匹,絹300匹,鈔1萬錠,錢3000貫,金綉蟒衣、麒麟衣各一襲”。終明朝一世,外國國王親自來訪的寥寥無幾,三王一齊來訪的僅蘇祿一例,因此所受的禮遇也是最鄭重的,和南洋號稱“最恭順”的滿剌加相同。

  由於南北往返,舟車勞頓,加上寒流突襲,習慣熱帶氣候的叭哈剌沿運河南下至山東德州,因病醫治無效,於九月十三日與世長辭,遺命留葬中國。明成祖聞訊後派禮部郎中陳士啟前往祭奠,以國王禮節將扒哈剌葬於德州,並賜謚號“恭定”。安葬扒哈剌後,西王、峒王一行辭別歸國,而東王一家除長子都馬含回國嗣位外,其餘家屬包括王妃葛本寧、叭都葛蘇性,次子安都祿、三子溫哈剌等10人留德州守墓。

蘇祿蘇丹國希望成為“中國固有領土”被乾隆拒絕

  東、西、峒三王則得到明朝“册封”,屬於東亞典型的“藩屬關係”,但這種所謂“藩屬國”並非真正的統治,而是一種特殊利益交換關係,即中國皇帝從“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傳統理念,認為自己是天下萬國宗主,其它國家都歸自己“領導”,而弱小鄰國一來畏懼中國實力,二來希望通過“朝貢”換得成倍的“賞賜”,獲取利益,也樂得“嘴上服軟”。不過,此後在明朝官書上,蘇祿三王此後的“朝貢”紀錄寥寥無幾。蘇祿東王留下守墓“三年”的10名家屬,僅叭都葛蘇性一人在6年後歸國,其餘都留在德州,終明朝一世,他們的國籍都是蘇祿,是明朝的“客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