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老外講述混在中國的日子:越來越難混

http://www.CRNTT.com   2012-06-28 12:36:13  


 
“老外當民工”的暗喻

  “隨著中國快速發展,未來中國的農民工將由西方人取代,所以他們得提前適應一下。”

  記者—邵樂韵

  近日,一組名為《中國2050》的攝影作品在網上被瘋狂轉載,片中的主角均是外國人,扮演著中國社會中的底層勞動者,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網友感嘆,真盼望“外國民工”時代早日到來,自己也開個工廠專雇老外。

  攝影創作者劉本恩(Benoit Cezard)是個法國人,2006年來到中國武漢當法語教師,“發自內心熱愛這個國家”,並在3年前娶了武漢女孩劉學蔚為妻,夫從妻姓。攝影是劉本恩的業餘愛好,《中國2050》是其2011年開始的一個攝影項目的一部分。

  “21世紀初很多專家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經濟超級大國。中國已讓其大多數人口脫離了貧困,每一個人都獲得了社會保障,他們過著愜意舒適的生活,擁有汽車和住房,並能夠到海外旅行。而同時,美國與歐洲的經濟和生活水平全面下滑,失業人口遽增,隨著美國與歐洲的衰落以及中國的強勁發展,出現了一股從未有過的移民大潮,那些來自老舊超級大國的居民,懷著他們的‘中國夢’背井離鄉來到這片土地適應各種工作。”劉本恩對創作意圖的解釋,很有“穿越感”。

  對劉本恩來說,在武漢,一份外教的工作能夠保證生活暫時衣食無憂——如果持有普通的消費觀。但這些工作並不保險,一年續一次的合同讓外國人提心吊膽——當然也可以讓他們更加努力和用心地做好本職工作。

  像他這樣的外教,並沒有中國教師所享有的年終分紅和各項福利,每年三個月的寒暑假也只能得到一部分工資。“如果你只打算短期待在中國,這樣的工作會讓你很滿足,如果你打算長期在中國待下去,特別是想在這裡成家生小孩,那麼你就需要考慮更多的問題了。”

  2009年與劉學蔚結婚後,劉本恩將生活重心放在了武漢。但是在中國買房子讓這個法國小夥犯難,“外國人在中國買房子需要一次性付全款”。“還有一個讓我們擔心的問題是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我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之後,便失去了我在法國可以得到的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險。”

  在武漢生活多年,劉本恩說當地的中國人對他非常友好,雖然大多數中國人仍然對老外持有好奇心,比如“想知道我從哪裡來的,在這裡幹什麼,每個月掙多少錢,結婚了沒有”,但這種好奇心形成了一種積極的動力,讓他們嘗試著和外國人交流,“如同我們在慢慢適應中國一樣,他們也在嘗試著慢慢地接受我們的存在”。

  有一次,劉本恩在公共汽車上遇到了一位大嬸,他把位置給她,後來大嬸問他要電話號碼,並問他可不可以和她的女兒見面。“我一開始還不明白,後來知道她可能覺得我是個好人,想讓我和她的女兒約會,我只好告訴她我已經結婚了。”

  劉本恩認識的大多數老外朋友都很喜歡中國,也尊重中國人的習慣習俗,當然也有一些人適應能力差點,愛抱怨,比如飲食啦、公共交通啦、噪音啦、空氣污染啦等等。“我覺得偶爾抱怨一下可以理解,在中國待久了你肯定會想念自己家鄉的食物和生活環境。但如果你持續抱怨,見人就說,我覺得你就是被自己的刻板印象所控制住了。”“說實話我是不太理解這些老外的,如果你不熱愛中國,或者說不嘗試著去熱愛自己在中國的生活,那你還留在這裡幹什麼呢?但生活就是這樣,並非只有黑白兩種色彩,也不可能永遠從一種角度去想問題。”

  《中國2050》的內容包括《拆遷施工》、《洋環衛》、《擺地攤》、《經營邊三輪》、《園林工人》等,照片中由老外扮演的中國底層勞動者的形象,讓中國網友眼睛一亮,但劉本恩說,這照片要是放到法國,大家會覺得稀鬆平常。“盧梭等思想家產自法國,人人平等的思想在那裡根深蒂固。因此就業平等、職業平等,在那邊也就毫不奇怪。”

  劉本恩認為,照片之所以對中國“觀眾”形成視覺衝擊,還說明一個問題——目前在中國的外國人能夠從事的職業非常有限,基本分布於金融、高教等高端領域。“也許將來中國會有越來越多的職業向外國人敞開,讓我們可以互相學習、互相了解。要是有法國人來中國修馬桶了,那就說明中國真正做到國際化,是一個成熟發達的國家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留學中國已悄然成為歐美青年的一種“時尚”?又是什麼原因,導致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願意把他們的未來“賭在中國”?

  記者—應 琛

  6月,又到期末考試季,上海一所重點大學的考場上,插班就讀的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同堂考試。十多名留學生坐在考場後排,對著考題一臉茫然,看起來,眼下這一門工科考試,對於他們來說太難。

  2011年全年,來華留學規模穩步擴大,在華學習的外國留學人員總數首次突破29萬,這個數字,是1978年留學生人數的236倍。留學生來自194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6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

  2001年到2010年期間,來華留學生人數年均增長率超過20%。到2011年,來華留學生總人數、生源國家和地區數、中國接收留學生單位數及中國政府獎學金生人數四項均創新中國成立以來新高。

  “嚴格要求、熱情幫助”

  如果時間回到第一次接待留學生的1965年,退休教師秦湘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外國留學生會像今天這樣“常見”。秦湘,1965年起從事留學生漢語教學與研究,至今已有47個年頭。“從留學生的同齡人,做到媽媽的年齡,現在幾乎可以當他們的奶奶了。”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坐在復旦大學光華樓15樓的咖啡廳,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退休教師秦湘教授向《新民周刊》訴說起了來華留學生的“前世今生”。

  據秦湘介紹,復旦大學接收外國留學生的歷史已有半個多世紀。中國尚未向世界打開國門之際,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復旦大學成立了世界經濟研究所,成為新中國最早客觀認識世界的高等學府之一。

  “1965年,我21周歲生日還沒過,五年制大學只讀了四年,學校就讓我提前畢業,參加了外國留學生的教學工作。”秦相說,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指示,對外國留學生要“嚴格要求、熱情幫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