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北京專家:九二共識廿周年回顧與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2-07-31 00:22:29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主客觀多種因素的限制和制約,即使是對於具體事物或個別事物的認識,往往也需要經歷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即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這樣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0年來兩岸互動的經驗證明了這一點。兩岸在長期疏離敵對隔膜的情況下進行接觸,本身就需要一個相互認識、相互瞭解、不斷溝通、反復實踐、反復修正想法與做法的過程,這期間互不適應在所難免,尤其在兩岸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不同、發展程度不同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以大陸方面來說,1979年後對台政策由“和平解放”轉變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寄望通過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完成統一大業,已經是重大的調整,自認為很有善意和誠意了,因此,將“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為80年代三大任務之一,(注14)成為上下一致努力奮鬥的目標。沒有想到或估計不足而一時難以適應的是,1980—1990是台灣政治劇烈變動的年代,台灣推行政治革新,蔣經國去世,李登輝主政,民進黨登上政治舞台,政治本土化成為趨勢,台灣當局視“一國兩制”為“矮化、香港化、吞併”的代名詞,處處小心防範。

  台灣方面成立海基會的主要目的,是因應兩岸民間交流中衍生出的許多事務性功能性問題,與兩岸政治議題無關;而大陸成立海協會,除了與海基會對口處理民間事務性問題外,也希望以此促進民間交流,促進官方早日進行政治談判,早日實現兩岸統一。這是兩岸兩會成立之初,一直圍繞事務性商談應否涉及政治議題,以及究竟是“一中各表”還是“各表一中”或“一中不表”等,爭論不休的重要背景,反映了大陸對台灣情況認識的局限性,以及兩岸彼此在想法上的落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