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北大校長的委屈和不屈

http://www.CRNTT.com   2012-08-07 14:53:41  


 
  可以說,由政府主導的校長任命,讓我國大學校長十分尷尬。首先是認同度的尷尬,很多校長是上級認同,但師生並不認同;其次是身份的尷尬,大學校長是教育家,還是官員,是要教育管理做得好,還是學問做得好,處在模糊的認識中。周校長當然也不例外,由於他比較愛秀,因此,這樣的尷尬就特別凸顯出來。

  毫無疑問,處在這種尷尬中的校長是很難“討好”公眾的,最後他們也明白,其實原本就不需要“討好”。因此我們所見的許多大學校長,在大學裡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根本不在乎任何教授的意見,把自己的身份就定位在副部級或廳級官員上,不尊重教育規律和學術規律,把大學變得比官場還官場;與此同時,利用手中的權力,撈取教育和學術的好處,為自己的仕途和形象貼金。這只會帶來大學和大學校長形象的坍塌。

  要調和公眾和校長的關係,改變校長的形象,必須對政府主導的校長任命制度進行改革,建立校長公選制度。去年,我國教育部已經嘗試為兩所部屬高校公選校長,在公選過程中加入了民意測評環節,這應該說邁出了第一步,但離建立以民意為主導的校長公開遴選制度還有很大的差距。在現代大學制度中,通常由大學理事會負責組成校長遴選委員會,遴選符合本校辦學特點的校長。在這一遴選機制中,師生不僅擁有對校長人選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還有十分要緊的決策權,所以,校長在上任時,就會得到大多數師生的認可,其定位就是擅於教育管理的教育家。而在辦學過程中,校長必須對大學理事會也就是師生負責,因此,必須維護作為校長的形象。

  假如周校長是經過這樣的遴選機制當選北大校長的,那麼,眼下針對他的質疑可能都不會發生,公眾(包括北大的師生)也可以用可行的辦法,將他們不喜歡的校長“趕下台”,比如向大學理事會提出不信任案、罷免案。由於沒有這樣的機制,周校長將難以擺脫尷尬,他可以放狠話說“不需要你喜歡”,而輿論也會堅持“就是不喜歡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