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文化與中國的政治變革

http://www.CRNTT.com   2012-08-14 09:12:36  


 
東西方對“政治”的不同理解

  如何理解文化對民主的影響?因為民主是其中一種“政治”形式,我們可以從不同文化對“政治”這一概念的認知來理解。不難看到中西方對“政治”這一概念的截然不同的理解。在西方,最典型的是古希臘對“政治”的理解。在提出“政治”這一概念的亞里斯多德那裡,“政治”指的就是“城邦事務”。“政治”意味著在那些有資格享受參與城邦事務權利的平等人之間的談判、妥協和合作。應當指出的是,當時的奴隸並非是城邦人的一部分。

  西方社會儘管經歷了巨大的政治變革,但“分權、參與和妥協”這些民主特點以不同方式延續下來。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國王”制度是處於分權狀態的,國王要和其屬下的大大小小的諸侯(往往是地方大家族)作談判和妥協。到近代,西方實現了從傳統的“國王”制度,向高度中央集權的君王制度的轉型。有意思的是,儘管這一轉型過程也是國家權力集中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的實現則是通過分權和參與的方式來實現的。無論是國家的統一,還是對外戰爭,君王都需要財力。這裡,商人的角色變得非常重要。“納稅人”的概念,就是始於君王向製造財富的商人的徵稅行為。在這一過程中,商人用經濟利益向君王獲取政治權利。議(國)會成為商人或者商人的代理人和君王談判及參與政治的制度機制。商人本來就具有妥協精神,商人進入“政治”領域更強化了近代民主的妥協性精神。

  也應當看到,西方民主從精英(商人)民主到現在的大眾民主,有了激進的變化。總體上看,妥協精神趨向減少。精英民主意味著參與政治的人往往屬於同一社會階層(尤其是商人)。但大眾民主意味著誰得到選票,誰就能參政。也就是說,參政者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因此,參政者之間的妥協變得困難。當不能達到妥協的時候,他們往往就訴諸於民眾,其實只是民眾的選票。從前在西方所謂的“忠誠的反對派”,現在更多的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在極其分化的社會,情況尤其嚴重。民主政治演變成通過選票說話,選票行使權力。但因為社會是分化的,也是可以被分化的,政治也就演變成分化的力量,而非達成妥協和共識的地方。在選票主導下,錢的份量越來越重,經濟控制政治,“一人一票”演變成“一元一票”,經濟力量很容易轉化成為政治權力。

  亞洲並不存在類似於古希臘那種談判、參與和妥協的民主文化。當“政治”來到亞洲之後,人們不知道如何行為。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實現民主的國家,但日本人絕妙地把自己的文化,和從西方引入的民主形式結合在一起。日本保留了天皇制度,成為國家的象徵。在天皇制度下實行多黨政治,無論什麼黨,都要效忠於天皇。日本在很長歷史時期裡能夠實行一黨獨大的制度,和天皇制度分不開。這種制度設計,加上日本民族的單一性,保證了日本民主的運作。日本儘管存在著選舉,但西方式的政治上的妥協精神很少見。自民黨長期執政,是一種內部的權力分配。現在民主黨從自民黨那裡分離出來,執政黨和反對黨之間的妥協儘管不那麼強大,但畢竟在發展。因此有人說,日本民主黨是亞洲第一個歐洲意義上的“忠誠的反對派”。台灣、 韓國和其它所有亞洲民主,除了選舉,各黨派都缺少政治妥協精神。各政黨直接訴諸於民眾,民主變成選舉政治,而非西方意義上的民主政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