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釣魚島爭端該“不惜一戰”?

http://www.CRNTT.com   2012-08-23 11:16:45  


 
  B:部分中國人:日本政府欺人太甚,中國硬起來

  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國內也有一種聲音,對政府是恨鐵不成鋼。這次的釣魚島爭端,各大新聞網站的網友評論,幾乎充斥這種“中國該硬起來”的論調,包括幾大鷹派受到了不少支持:

  譬如戴旭大校:“民間保釣沒用,再買新保釣船讓日本船撞嗎?下一步要把日本船抓兩條過來。中國漁船和執法船都比日本多得多。誰說日本‘實際控制’釣魚島了?我們去抓他們的船,就是我們實際控制了。日本自衛隊趕來,我們的軍艦就上。它敢動手就幹它。”

  羅援少將:“狹路相逢勇者勝,在釣魚島問題上劃線、示警、出手,劃為靶場,設立封鎖區。中國要在釣魚島問題上造勢,明確國家海洋戰略,成立國家海洋委員會,打海上游擊戰、打海上人民戰爭,保釣集團作業,讓日本人疲於奔命。”
 
  一定要A,同時一定要B,那矛盾就無法調和,啟動“戰爭模式”才能解決

  可以看到,A和B雙方對中日兩國作為的認知都存在天壤之別。

  釣魚島的爭端,一方面是有油氣資源、漁業資源的爭奪成分在裡面。更重要的是,事件涉及到歷史傷疤,昔日日本侵略戰爭的影響並未消除,領土爭端事關主權,事關尊嚴。這也是構成雙方部分民眾“認知差異”的重要原因。

  不管怎樣,這樣的認知差異存在是既定事實,關鍵是如何面對這種差異。如果一定要A,同時一定要B,那雙方的認知差異就無法彌補,只能不斷的放大兩者的認知差異,累積仇恨情緒,讓雙方的鴻溝越來越大,累計越來越多的戰爭預期,直到最後“不惜一戰”。

  那麼,這種“不惜一戰”論究竟有何特點,能否經得起推敲呢?
 
“不惜一戰”論能否經得住推敲? 
 
  行為邏輯極端化、簡單化,否定外交的博弈功能

  “不惜一戰”論行為邏輯極端化、簡單化,完全否認外交是一個持續博弈、進進退退的複雜、連續過程…[詳細]

  你日本不是實際控制釣魚島嗎,那保釣人士就精心準備登上釣魚島,插上國旗宣示主權;日本抓人了,那外交部就譴責抗議,要日本放人;國內的民眾開始示威遊行,宣揚愛國保釣;日本迫於壓力,放人,同時,日本國內人士又開始想辦法回擊,比如說160名右翼人士分別於18日及19日登島。……這些都是反反覆複的外交博弈拉鋸過程。

  這樣一個過程,就是使得雙方能夠小心謹慎的行事,讓雙方雖然存在差異,但是還是維持在一個動態的平衡中,不至於一下陷入極端的“一拍兩散”情況。 

  同樣,“不惜一戰”論還將複雜的事態簡單化,看不到自己處於一個複雜國際環境當中,不僅僅是中日,還有美國、韓國、南海諸國等,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外交系統。中日交惡之後,美國會是什麼態度?中國的強硬會讓南海諸國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這種將極複雜的事態簡單化,把異常複雜的外交形勢簡化成“用武力打趴對方”的思維,能談得上多有智慧呢?又豈能真正爭取國家利益最大化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