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地方穩增長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http://www.CRNTT.com   2012-08-26 09:48:37  


  中評社北京8月26日訊/繼本月初長沙市公布8000億元投資計劃後,日前重慶和天津又幾乎同時提出了1.5萬億元投資計劃,貴州和山西兩省也都有雄心勃勃的計劃。證券時報發表評論員文章表示,這些計劃雖然時間跨度不一,具體內容也存在一定差異,且最終能真正落實很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但在“穩增長”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競相拋出龐大投資計劃本身就透露出一些值得高度重視的信號,其背後體現的固有經濟發展思路,足以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文章分析,在穩增長中,地方政府顯然不應該毫無作為,適度有所作為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但這種作為不是亂作為,而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保持著對市場的尊重,在政策思路上要有所突破,以往那種慣性思維該有所揚棄,這不僅是體制創新的內在要求,也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經濟中複雜的矛盾所決定的。

  首先,從已經公布的地方投資計劃來看,依靠項目投資拉動國內生產總值(GDP)仍然是地方經濟增長的主要思路,而這一思路最直接的風險就是加劇產能過剩。

  雖然這些計劃沒有披露基礎設施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各自比重,但從常識可以判斷,製造業投資在其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眾所周知,製造業產能過剩是目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之一,在正常情況下,市場具有自動淘汰過剩產能的機制,特別是在激烈競爭中,低效產能能夠被自然淘汰。在經濟周期運行中,投資和淘汰產生的波浪式前進能使經濟達到一種動態的供需平衡。但是,政府通過經濟計劃圈定扶持產業,運用土地、財稅優惠以及向企業提供隱性的擔保等方式進行“引導”,很容易弱化市場的約束機制,延緩了產能削減的進程,甚至會導致業已存在的產能過剩更加嚴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供的數據,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8-2009年,中國製造業整體產能利用率最高也只有80%,而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使產能利用率進一步下降,最低只有60%。無疑,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問題確實比較嚴重,這也反映出中國經濟結構性失衡,特別是消費和投資之間失衡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糾正這種失衡,要求政府將主要工作放在改善收入分配,加大對居民的稅收減免上,大量的製造業投資雖然短期內可以直接拉高GDP,增加一些稅收收入,但長期來看,卻會進一步惡化經濟結構,使經濟變得更加不可持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