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國人的家史:饑餓年代個體記憶

http://www.CRNTT.com   2012-09-15 11:13:16  


楊繼繩著:《墓碑》
  中評社北京9月15日訊/“我那個年代,一般農民的家庭情況是非常簡單的,種地或者做點小生意。”9月1日,《炎黃春秋》副總編楊繼繩用講述自己家史的方式,拉開了《騰訊書院》第一期的序幕。《騰訊書院》是騰訊網文化頻道聯合騰訊微博、騰訊教育頻道打造的第一款大型公益講座,首期論壇以“中國人的家史—饑餓中的個體記憶”為主題。楊繼繩說自己小時候曾經跟著父親種田,知道老輩的農民對幹農活的要求很嚴格。後來上了小學,一直屬於比較聽話的學生,直至考上了清華大學。“我們這一代人受到的教育比較單一,我們相信政府讓我們相信的,知道政府讓我們知道的。”楊繼繩說。在自己的著作《墓碑》中,楊先生完整地記錄了自己的這段家史。

  著名近代史學家丁東認為楊繼繩的《墓碑》記錄的既是家史又是國史,而這種將家史和國史有機合為一體,以小見大的書現在比較少。《看歷史》雜誌主編唐建光說:“現在存在著一種趨勢,越來越多青年人用自己的方式介入歷史的記錄。人人都來寫歷史,用個體的回憶組成國家的回憶。”丁東也認為,這些年寫家史或回憶錄的人越來越多,漸漸形成一種風氣。其實現在寫家史的氛圍比以前好得多,自己寫完可以在互聯網展示出來,可能有機會成為公共的歷史。雖然個人的家史想在國內出版有一定難度,這涉及到表達的結果和國家出版要求是否吻合,以及出版的書是否有市場等問題。“但現在有數碼印刷,可以自己出錢印刷幾十本,進行小範圍的交流。這種出版物無需考慮市場因素,也不需要走審查程序。”丁東說。

  近來,國內從事口述史工作的人逐漸增多。唐建光談到:“我一個月前和一位哥倫比亞大學口述史專業的學生交流過,她認為自己在國內沒有太大用武之地,因為國內的專業口述史機構比較少。而在美國,口述史可以記錄一切事物,比如採訪剛出獄的犯人,記錄他在監獄的情況;採訪移民者,記錄他移民的過程等等。相對而言,中國目前做的口述史還是出於保存記憶或者保存國家歷史的需要。”

  講座中還討論了微家史—即用微博記錄歷史的可行性。“前段時間,人民日報甘肅分社社長林治波在微博上否認60年代大饑荒餓死上千萬人的歷史事實,遭到網友的討伐。很多80、90後的年輕人列舉了自己父輩、祖輩在大饑荒中被餓死的事實。在網友鋪天蓋地的真相攻勢面前,林治波迫不得已向大饑荒的亡靈道歉。這是微博的力量。”唐建光說。他向在場的觀眾倡議:“我們出生於這個時代,是否可以通過微博記錄一點點、訪問一點點、回憶一點點?”

  丁東認為用140個字的微博來寫歷史還是有很大局限:“微博可以呈現一些歷史的線索,但歷史的時間、地點、人物是一點含糊不得,無法通過微博簡單表述。”楊繼繩則對微博寫史持樂觀態度:“用微博記錄一個歷史事件是不太現實的,但討論對某個事件的看法和觀點,100多個字是可以的。”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1號下午,北京下起了大雨,但仍有上百名觀眾親臨活動現場,並對嘉賓提出了很多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一度發生了兩位觀眾爭搶話筒提問的情況。參加活動的紀錄片導演王剛在自己的騰訊微博上記錄了這個場景:“看到現場幾乎都是80,90後的年輕人,欣慰、幸甚!”

如下為現場實錄:

  2012年09月11日16:45新華社 主題:《中國人的家史》——饑餓年代的個體記憶

  時間:2012年9月1日

  地點:孔子學院總部字里行間書店

  主辦單位:騰訊文化、騰訊微博

  合作單位:《看歷史》雜誌
 
  嘉賓:楊繼繩 《炎黃春秋》雜誌副社長

   丁東  近現代歷史學者

   唐建光 《看歷史》雜誌主編

【楊繼繩:父親骨瘦如柴餓死 至今對他仍有內疚】

  丁東:各位朋友,剛才放映的紀錄片是由鄒雪平導演的《吃飽的村子》的一個片斷。這個片子我們放完了,我們的活動現在開始。在我們交流的過程中,大家可以把感想通過騰訊微博發出來。方式是發到到話題“中秋我們寫家史”上,被選中的微博會在我們現場的大屏幕上打出來。今天這個活動是由騰訊書院舉辦的文化系列論壇的第一期。騰訊書院是由騰訊文化頻道聯合騰訊微博、騰訊教育頻道打造的一個大型公益講座。這個講座以後每個月邀請知名的學者、藝術家針對歷史疑問、公共話題、藝術新知等等進行討論。今後可能要邀請的專家有茅於軾、資中筠這樣一些著名的學者,也可能邀請莫言、閻連科、蘇童、畢飛宇這樣知名的作家,也有可能邀請韓寒(韓寒騰訊博客)、將方舟這樣的新銳作家。今後的活動將請這些人給我們帶來一些動人的講述。同時這個活動還會邀請媒體、報刊、知名的編輯人員參與發問,和網友進行互動交流。今天是騰訊書院的第一次活動,我們今天這個活動有幸請到的楊繼繩先生。這位就是楊繼繩先生。

  楊繼繩是新華社的資深記者,同時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學家,研究方向是共和國史。在研究中國當代史方面我對他是非常尊敬的。因為楊先生這方面的著作很多,其中一個份量最重的著作,就是《墓碑》,我當時看了這本書之後,我覺得這本書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進行專題研究的一本份量最重的著作。這本著作既是楊繼繩先生家史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共產黨史的一部分。這本書我當時讀了之後,感到受益頗深。今天楊先生來,我們請楊先生從他自己的家史講起,他為什麼要反思自己的家史?為什麼要從他自己的家史研究共產黨的難忘的歷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