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教育改革不宜摸著石頭過河

http://www.CRNTT.com   2012-09-19 11:48:31  


教育的對象雖以青少年為主體,但教育事業本身卻是成年人的領域
  中評社北京9月19日訊/“今日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公共利益在權力和金錢雙重夾擊下的瓦解,一方面體現為權貴階層的移民和自我隔絕,另一方面表現為校園裡模仿官場形成的科層和等級秩序。”最新一期《新世紀》周刊(2012年第37期,9月17日出版)登載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鄭戈的評論文章“教育改革不宜摸著石頭過河”,全文內容如下:

  1912年,民國初立,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即在《臨時政府公報》第13號上提出了“對於新教育之意見”,倡導“五主義”教育,並用人的身體做了形象的比喻,即“軍國民教育者,筋骨也,用以自衛;實利主義者,腸胃也,用以營養;公民道德者,呼吸機循環機也,周貫全身;美育者,神經系也,所以傳導;世界觀者,心理作用也,附麗於神經系,而無跡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廢之理也”。雖然所用概念、術語不同,但現代中國的教育家們大體上都認同德、智、體、美、勞五育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不過,教育內容上的基本共識並未解決教育行政、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上的諸多爭議,以至於中國現在還在探尋“教育改革”之路。
 
  教育的對象雖以青少年為主體,但教育事業本身卻是成年人的領域。正如所有的“改革”一樣,教育改革的公開理念、論證和目的都是美好的。但一種缺乏方向感和現實考量的改革方案卻往往南轅北轍,離它的設計初衷越來越遠。
 
  比如,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教師節講話中提出要取消學校行政級別,倡導教育家辦學,要深入推進教育改革,包括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實行依法辦學、民主管理和監督,倡導教育家辦學等。但隨即有評論者指出,2012年教師節前夕,上海市教委傳來消息,從今年開始,上海中小學教師資格在首次注册後將不再是終身制,或改為每五年注册一次。繼醫師上崗資格證取消終身制後,教師也不再是“鐵飯碗”。在一個泛行政化的國度,教育的“去行政化”是否意味著教師地位進一步邊緣化?新的“改革”是否意味著對教師的又一輪折騰?
 
  在當代中國,教育這一百年大計既吸引億萬目光,又的確難以妥善安頓,主要的困難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存在嚴重脫節,由此導致了逐漸蔓延的自私冷漠和玩世不恭心態。梁漱溟先生認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於培育“生命力”,啟發“人心向上”。這就需要學校教育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直面現實的勇氣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須引導學生明白什麼是真善美,並且產生追求這些美德的動力。
 
  但如今的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的距離就像新聞聯播與微博帖子之間的差異,部分大學生或許可以在這種張力中訓練出更好的平衡能力,但中小學生卻很容易陷入迷茫。如何培養少年學生的品德、鍛造他們的性格,是當下中國教育面臨的難題。所謂“素質教育”,其實還是一種外在技能的訓練,而不是內在品質的培育。梁漱溟先生說:“中國人入手便講知識技能,專在用上求,忽略了生命的本體,結果無體亦無用 。”這種批評對今日之教育仍十分貼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