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維迎:看不見的手改變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2-10-07 09:00:00  


 
  張維迎:現在很多人擔心地方政府競爭的進程被打斷,也有道理。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地方自治非常重要。要實行法治,這是繞不過的話題。我希望決策層能夠通盤考慮這些問題。

  作為個人,我們不要凡事都呼籲政府干預,動輒呼喊“怎麼政府也不管管!”這是缺乏自立和獨立精神的表現。普通人要養成沒有政府自己也能協作辦事的能力和習慣。

  以慈善為例,這本身是一個民間的事物,但是在我國基本是政府在做。政府做慈善就不會有真正的慈善,老百姓的責任和愛心都會大打折扣。有人在性格上喜歡大政府,有人則喜歡小政府。美國有調查顯示,喜歡大政府的人在社會公益方面往往還不如喜歡小政府、信奉市場的人熱心、積極。相信市場的人都相信個人的力量。而喜歡大政府的人,則把獻愛心看成是政府的事。

  讀+:前不久你出席某論壇時曾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區位優勢已越來越不重要,而制度優勢才是經濟長遠發展的不二法門,你希望地方政府致力於制度創新。以目前來看,地方政府進行制度創新的騰挪空間有多大?該從哪裡著手?

  張維迎:地方政府實施制度創新的空間說大也大,說小也小。目前地方的束縛主要來自一些精神性的束縛,得過且過,寧可不幹事、少犯錯。

  這樣說,不等於說地方政府不能有所作為。比如廣東,這麼多年一直在試。上世紀80年代很有意思,廣東的開放,深圳的開放,其實是中央和地方互動的結果。中央內部意見不是很統一,但是廣東的地方大員們,包括習仲勛、任仲夷,認准了就幹。有人跑到中央告狀,中央把大員叫來批評一通,勒令做檢查。他們回去之後悶不做聲,不告訴下屬做了檢查,因為一旦告訴,他們會洩氣。當然,地方大員之所以敢那樣做,還是因為中央有小平等人支持他們。

  所以,各級領導人的觀念在未來改革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路怎麼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勇氣。其實在制度創新上努力,個人聲名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這種超越物質利益的觀念收益,未嘗不是一種利益。一個人要麼改變別人的理念,要麼被別人改變理念。一個偉大的領導者,他的觀念和行為會讓更多人受益。

  政府面對市場風雲變幻,最好還是以不變應萬變。

  要讓企業家對政策有安全感

  關於經濟刺激

  讀+:當年4萬億刺激計劃出台前,你就公開表示過反對。面對如今的經濟困難,政府和企業該怎麼做?

  張維迎:如今的局面跟當年的刺激有密切關係。一個人本來是聾了,結果給治啞了,現在又開始研究新的治療方案;這方案可能把那人治瞎。所以,我認為政府面對市場風雲變幻,最好還是以不變應萬變。我知道自己的影響有限,也算是立此存照吧。

  作為企業,他們必須做好應有的準備。有的企業自身存在問題,可能活不下去。不要寄希望宏觀調控來拯救自己。政府的資源不是無限的,他沒辦法的時候只有印鈔票,而印鈔票無異於飲鴆止渴,全民財富大挪移和大縮水。企業也不要寄希望於客戶。客戶沒有良心,他要你天天討好他,提供最好的服務和質優價廉的產品。企業必須苦練內功。

  讀+:改革有無可能被形勢倒逼著進行下去?

  張維迎:形勢倒逼改革,是我們這30年一個主要的基調。日子混不下去了,非得改不可。我之所以對改革前景不是特別悲觀,原因就在這裡。一個國有企業,假如現金流很好,賬面好看,它不可能有心思改革。這個時候要想理念戰勝利益是很難的。突然有一天,全行業虧損了,怎麼辦?最近又有會議出台鼓勵民營企業的措施,那還不是國有企業指望不上了,回過頭又想到了民營企業。

  所以當務之急是政策變化不要太頻繁,要致力於重新提振企業家的信心,提升他們對未來的預期,對政策的安全感。預期和安全感的重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改革最重要的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什麼文字、文件。上世紀80年代,很多改革哪有文件指導?就是腳踏實地地幹。大家對改革都有緊迫感,就看誰先捅破那層窗戶紙。

  讀+:2004年前後的“郎顧之爭”深刻影響了此後幾年政府的諸多決策,引發了“國進民退”,不少改革從此停步不前。當時那樣一種社會心態,有沒有可能與民意無關,而是被激發和操弄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