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劉康:從莫言得獎看普世價值與中國特色

http://www.CRNTT.com   2012-10-14 09:06:36  


 
  有些人認為中國有很多作家更加優秀,他的得獎是因為他的政治立場所致;有的人反對前者的說法,認為這在中國文學有著積極的意義。時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朱邦造指出:“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最近的行動再次表明,諾貝爾文學獎已經被用於別有用心的政治目的,不值一評。”文學批評家、同濟大學教授朱大可認為:“高行健的獲獎,在中國文壇觸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諾貝爾獎抵抗運動”,“無論是餘華、蘇童和王朔中的任何一個,都比高行健更有‘資格’代表中國當代文學的‘水準’。”

  對此,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表示:“諾貝爾評委會並沒有政治目的,頒獎給高行健是基於他的文學成就,而非他的政治立場。”瑞典文學院在新聞公報中指出,高行健的長篇巨著《靈山》是一部“無以倫比的罕見文學傑作,也是一部朝聖小說”。時至今日,政治與意識形態色彩始終纏繞著諾貝爾文學獎。調侃挖苦潘石屹之餘,評論家孟繁華不忘加一條微博:“諾貝爾文學獎的上空有一層揮之不去的政治陰雲。”

  2000年中國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反應在兩年前的2010年又重新演繹了一遍。當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因犯有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被中國司法機關判處徒刑的罪犯劉曉波。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諾委會把和平獎授予這樣一個人,完全違背了該獎項的宗旨,也是對和平獎的褻瀆。1989年諾貝爾和平獎是授予了達賴喇嘛,那一年的夏天中國剛剛經過了天安門“六四”事件,受到西方世界的圍攻。諾貝爾文學獎的政治意識形態色彩,或許沒有和平獎那麼明顯,但中國媒體與公眾對這一獎項的複雜心結,是可以從這幾位涉及中國的“諾獎桂冠者”那里看得出一脈相承的關係的。

莫言獲獎的啟示

  莫言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獲此獎項的首位中國作家,他沒有像高行健那樣自我放逐,加入了外國籍,也沒有像劉曉波那樣,做出任何違反中國法律的事,成為“政治異見者”。莫言在政治上是很“乾淨”的。單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樣一個具有高度國際影響力的大獎而言,莫言是實至名歸的,是個好事,值得中國人好好慶賀。不過我們在追問中國作家為何到今天才終於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應該思考其背後有著深層的原因和能帶給我們的啟示。

  首先,莫言獲獎須置於世界地緣政治向非西方國家平衡、世界多極化的這麼一個背景之下來看。最近30多年以來,尤其是冷戰結束以後,諾貝爾文學獎項的頒發出現了一個趨勢,即由原來主要頒給歐美作家,開始逐漸頒給歐美以外的人,比如尼日利亞作家索因卡(1986)、南非作家戈迪默(1991)、庫切(2003)、土耳其作家帕慕克(2006)、拉丁美洲作家馬爾克斯(馬奎斯)(1982)、略薩(2010)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1994)等等。

  這反映了當前的世界,地緣政治變得越來越複雜。過去美蘇兩大意識形態對立的體系瓦解了,世界似乎失去了軸心。全球化的潮流一方面把跨國公司的經濟利益傳遍世界,另一方面宗教、族群、種族對立、南北、西方非西方的衝突也越演越烈。全球化並沒有給人類帶來普世的和平與發展,更沒有消弭現代世界秩序的基本支柱——地緣政治——的博弈和角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