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可以打破“亞洲國家30年增長大限”

http://www.CRNTT.com   2012-11-06 08:46:50  


 
  範劍平:從供給面來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前政府迫切要做的有兩個要點:一個是要結構性減稅,一個是去壟斷化。為企業降低復甦的成本,同時增強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能力,當前必須進行結構性減稅,這相當於在政府和企業之間重新進行利益分配,要求政府在各個環節的稅收上為企業保留更多的利益,同時可以通過結構差異來達到經濟結構調整的目的。另外,當前必須反壟斷,去壟斷化。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壟斷,一些國家的政府也有鼓勵壟斷的傾向,這種現象並不是自然壟斷,更多是行政性壟斷。壟斷是扼殺創新的力量,歷史上有過一些壟斷公司,即便發明了更新的技術,但是為了保護舊有技術,會推遲新技術的應用。在競爭的情況下,一旦有了新的技術創新,就可能出現毀滅性創新,產生新的產品和科技,成為新的企業利潤增長點和經濟增長點。政府的責任是要建立有利於公平競爭的環境和遊戲規則。

  關於新技術發展方向的選擇,東西方有兩種選擇,日本和韓國傾向於政府制定產業政策並參與科技創新,但是歐美多數國家政府的產業政策並沒有成型的體系。結構調整往往需要科技創新上的重大突破,形成新的熱點。這一輪經濟危機已經進入了第五個年頭,但是世界上仍然沒有形成類似於信息產業那樣具有共識的創新產業,這也可能是因為大家對未來的新興產業把握不大。目前世界各國都是選了一大批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但從歷史上來看,如果真的具有較大發展潛力,一個產業就足以推動結構調整的完成。當前,中國必須通過競爭與技術創新讓市場盡快尋找到這個新興產業,這是當前經濟調整的重中之重。

  減庫存越徹底,經濟反彈越有力

  問:您如何評價中國政府在應對經濟放緩中所出台的政策,以及推動結構調整所取得的成果?

  範劍平:為了應對經濟下滑,中國政府在短期需求管理方面出台了力度比較強的政策,包括金融危機之後的一攬子刺激計劃,包括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房地產和汽車的刺激政策等等。從效果來看,刺激政策讓經濟保持了連續四個季度的強勁反彈。隨後,政府選擇了讓部分刺激政策退出,但接下來便是連續七個季度經濟減速,這說明世界經濟的周期性調整並沒有結束,中國經濟的調整也很難馬上結束。

  經濟刺激過程中,中國的結構調整更多注重具體的十大產業,但是在減稅和反壟斷方面的力度不強。結構性調整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比如內外需結構的調整現在進展非常大:危機之前,淨出口占GDP比例最高達到8.9%,去年降到2%左右。國際上認為,這個比例正負4%以內都是合理的,說明中國在由過度依賴外需轉向依靠內需方面比較成功。危機發生後的前兩年,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是投資,但最近兩年越來越注重擴大消費。到今年上半年,這麼多年來第一次出現消費對GDP的貢獻率超過了投資。所謂的結構調整,如果從內容上來看,就是需求結構調整,但是供給結構也需要調整,比如工業和服務業結構調整,工業里面也有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行業的調整。遺憾的是,刺激政策以後,本來應該淘汰的過剩產能卻保持了繼續增長的態勢,出現了煤電油運緊張、環境污染惡化等情況,在未來的結構調整中,一大任務是淘汰已經超出我們資源能夠支撐和國內實際需要的落後產能。

  問:您堅定主張完成去庫存和去產能的過程,但其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難點,你覺得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哪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