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李濟:失蹤的大師

http://www.CRNTT.com   2013-01-02 09:22:43  


 
“我必須搬,你怎麼樣?”

  國共之爭的戰線不斷南移,1948年底,南京已是風聲鶴唳。11月,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決議選一批文物運往台灣,李濟受命參與押運。在他看來,只要打仗,文物就會受損;只要文物安全,放在中國哪個地方無所謂。幾年前共產黨的朋友俄國人打進長春時,溥儀帶去的故宮國寶被劫掠一空,這種事不能再發生。所以,文物去哪兒他就去哪兒。這種近似“沒有立場”的姿態,為他招來一些罵聲,不少來自昔日師友。

  李濟把要搬家的消息告訴兒子李光謨:我必須搬,你怎麼樣?

  因為李濟工作太忙,李光謨跟著祖父完成了啟蒙教育。“父親好像沒怎麼管過我,平常他一回家就扎到書房去了,有時候還帶著沒做完的工作,有時候就自己看書。我這輩子跟父親說過什麼話我都記不太清楚,次數太少了。”因此也就不太親近。

  1947年他就參加了學生運動,“家里不是很知道”。在同濟大學醫學院讀書的他憧憬著民主和自由,覺得共產黨帶領民眾走的路是對的。但他不清楚像父親這樣的人該歸在哪一類,自己應不應該反對他們。這陣子他正請了假在家養病。猶豫再三,他跟著父親去了台灣,一家人借住在台大醫學院的教室里。

  父親想了些辦法讓他進台大。當時傅斯年還沒擔任校長,台大說從外校轉來的,年級要降兩級,還要補一年的日語。同濟的課程原本只剩最後兩年,他決定還是回去完成學業。

  1949年2月22日他離開台灣時,母親送到了碼頭,父親頭天晚上就說不來送了,李光謨提前跟他道了別。當時,基隆和上海每天都有客船往返。蔣介石下野後,“代總統”李宗仁提出了劃江而治的方案,許多人相信和談能成功。李光謨當時還想著暑假就可以回家,但回到上海後,他發現情勢變得太快。

  兩個月後入台開始受限。父母一天一封電報催他回家,五六月份,他收到母親來信,讓他回台灣商量出國留學的事,同時寄來的還有買好的機票。當時一般人根本買不到票,李濟找傅斯年,傅斯年想了很多辦法才弄到了一張。見到機票,李光謨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原樣寄回了台灣。他回信說,自己決定留下來,“看一個新社會是怎樣建立起來”,以後“我們還會有相見的一天”。

  他加入了地下黨的外圍組織。對他的歸來,他覺得同志們是歡迎的,但得考驗考驗,畢竟你去過台灣。每隔一段時間他還能拿到一小筆錢,那是李濟托朋友把他的講座教授津貼轉給了兒子。

  每天都有人離開這座城市,更多人靜靜等待著易幟的那一天。

  幾年之後,李濟在香港碰到那位朋友的女兒。她告訴李濟,“李大哥去北京了,娶了太太,生了孩子。”李濟問道,“他在哪家醫院工作?”

  讓兒子學醫是李濟的心願,他認為醫學能探索人本身的奧秘,也是研究體質人類學的基礎。李光謨沒有遵從他的意願。他考入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前身)後轉學俄文,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後服從組織安排,從事馬列主義哲學理論的翻譯。

  他的生活、信仰和價值觀與共和國連在了一起,但有時內心也會隱隱生出不安,或許是因為自己走的路,與父親的意願相去太遠了。

  為了入黨,為了在被勸退後恢復黨籍,他總要在“總結”、“報告”中寫一點關於父親的事,但他從未批評過父親治學和為人處世的態度。父親一輩子都很正派,專搞學術,不懂政治。

  知道李光謨的下落之後,父母靠香港的朋友輾轉和他通信。

  一次,李光謨收到一封經多位親友協助傳遞的信。父親在信中提到他那幾年特別高興的事,就是在台大教了一位絕頂聰明又極其用功的學生。當時他還不知道這說的是張光直,只是心中略感壓抑,好像父親有點兒對自己旁敲側擊,但又無可如何。

  在共和國,李濟的名字逐漸銷聲匿跡,偶一出現也是在“批胡適”、“拔白旗”等運動中作為靶子之一。他主持殷墟發掘的功績當年曾出現在範文瀾主編的《中國通史簡編》中,後來就只剩下一句:“解放前也有人做過一些發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