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發掘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潛在紅利”

http://www.CRNTT.com   2013-01-03 09:13:30  


  中評社北京1月3日訊/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二○二○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迎秋文章表示,這是對黨的十六大關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判斷和認識的進一步發展與深化。深入分析中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基本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對於沉著應對來自國際經濟環境複雜變化和國內經濟發展方式迫切需要轉變、各種矛盾凸顯的挑戰,積極創造發展條件,充分發掘潛在紅利,繼續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文章稱,眾所周知,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並於次年引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國民財富大幅縮水,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中國經濟發展也因此遭遇巨大衝擊。中國學術界以及國外一些機構開始認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黃金期已經結束,中國經濟也將進入一個7.6%-8.2%的中速增長期。毫無疑問,無論是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是與中國經濟發展現有能力相比,7%-8%的增長並不算低。問題是,這種預期符合中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實際嗎?

  文章認為,儘管受全球經濟持續衰退的影響和國內資源供求狀況等因素的制約,短期內中國經濟很難再現高達兩位數增長的歷史輝煌。但是,如果以為中國經濟從此將不再可能實現8%以上的持續較快增長,根據未必充分。因為,今後10年或更長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生活中還仍然存在大量可以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將潛在優勢轉化為發展紅利的機會和選擇。

  其一,地區發展潛在紅利。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雖然均有大幅提升,但不平衡問題仍然廣泛存在,主要表現為東中西部、沿海和內陸地區、同一地區內部不同區位間的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迫切需要我們積極面對並創造條件加以妥善解決。但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和清醒看到,一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又是一個能給一國經濟帶來較大發展空間的重要動力來源。因為,正是由於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才在客觀上形成了後發地區趕上先發地區、低收入地區趕上高收入地區的內在衝動和要求。這種內在衝動和要求的實現過程,便是地區經濟實現更快增長的過程。在其他條件給定的情況下,先發地區與後發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差距有多大,後發地區趕上先發地區的衝動和要求就有多大,從而消除地區間收入差距並由此推動本地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的空間就有多大。這種衝動和要求、增長動力和空間,就是所謂地區發展的潛在紅利,需要我們加以正面發掘和有效利用。

  其二,人口發展潛在紅利。在中國現階段,傳統人口紅利尚未完全消失,新人口紅利正在形成。“新人口紅利”意指隨著廉價勞動力時代結束、技工時代即將開始,技工時代和人才的發展將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雖然中國傳統人口紅利因勞動人口和新增人口比重持續下降以及勞動的邊際成本持續上升已經出現了明顯下降,但真正消失可能要等到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3‰以下後。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基尼系數較高,既是傳統人口紅利存在的重要基礎,又是新人口紅利得以形成的重要條件,因此,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廣大城鄉居民,都有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的內在要求。在加強法制和堅持按貢獻分配前提下實現收入差距逐漸縮小的過程,本質上是勞動能力競爭和勞動效率提升的過程,也是新人口紅利逐漸形成和實現的過程。長期以來,中國廣大國民和各級政府普遍重視教育,這是中國國民勞動技能持續改進和效率不斷提升的重要基礎,也是新人口紅利不斷被發掘和傳統人口紅利不斷被“新人口紅利”代替的過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