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網絡時代:傳統考據學何去何從?

http://www.CRNTT.com   2013-05-23 11:04:33  


 
  一、多:電子資源數量巨大,而且還在不斷地高速增長。相信未來終有一天,所有存世的文字、圖像資料基本上都有電子版,甚至所有文字資料都有word版。傳統學者踏破鐵鞋無覓處,而現在的學者可以得來全不費工夫。

  二、快:電子資源的最大優勢就是可檢索。這使得學者可以在短時間內便獲得前人無法企及的信息量。

  三、雜:檢索所得信息通常會龐雜紛亂。只有具有了扎實的史學功底,才可能在龐雜的信息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獲得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

  四、巧:善用電子資源,使學者迅速進入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成為可能,從而大大縮短了補課時間。

e考據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e考據歸根結底是考據。e是一種工具,而考證則還是需要傳統的功夫。如果沒有傳統的考據功底,面對浩如煙海的資料庫,就如你面對整架整架的圖書文獻一樣,只能望洋興嘆。

  這些傳統考據的基本功包括:文字學、音韵學、訓詁學、歷史學、地理學、歷算學、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辨偽學、輯佚學,以及典章制度等。這些學問在清代考據學的刺激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不懂這些學問,e考據也是空談。這些傳統功夫是基礎,而且遠比掌握使用電子資源的技巧更難,因此應該花更多的時間系統學習與訓練。有了這些基本功,沒有電子資源同樣能夠做學問,儘管可能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沒有這些基本功,即使坐擁千T的電子資源,也做不出學問來。還應注意,電子資源有著較高的錯誤率,因此在檢索完成後,仍需要翻越紙本進行核對,盡信資料庫不如沒有資料庫。

  二、e時代顯然已經來臨,但遠非完善。各類資料庫仍在不斷更新中,儘管可檢索的漢字或許已達五十億字,但我們必須知道,這只占所有文字資料的一小部分。就目前電子資源的發展情況而言,e考據能夠發揮最大作用的領域主要是明清史。因為這一時代所留下的文獻數量巨大,且電子資源也非常豐富,儘管未電子化的文獻仍有很多,但已電子化、能檢索的文獻已大大超越前人所能掌控的範圍。宋元以前的歷史研究,由於存世文獻有限,一個學者用一生的時間是有可能讀完的,而且時代越往前,歷史研究對考古學的依賴就越大,而考古資料大多尚未電子化。因此,治宋元以前的歷史,e考據所發揮的作用就不如明清史大。至於外國史,情況就更不容樂觀。以我研究葡萄牙海外擴張史為例,大部分文獻都是手稿,其中一部分已經有PDF文檔,但根本無法檢索。至於歐亞內陸史、印度史、阿拉伯史、非洲史、美洲史、東南亞史等領域,我真的不知道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使用e考據。不過在e時代,我們起碼可以通過檢索,大致了解這些領域的研究狀況。

  三、即使所有的檢索方式都使用了,所獲得的信息已經很多,但是檢索者必須清楚,這並不代表你已經獲得了所有存世的相關信息。歷史學者最好永遠不要說“關於這個問題的所有資料我都掌握了”這樣的話。

  四、e考據降低史學研究門檻的同時,也引發一些不良現象。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近年來學術論文的資料堆砌感越來越強。由於通過檢索可以獲得大量相關資料,一些學者對資料不舍得割愛,甚至根本無暇割愛,這導致越來越多的文章一眼望過去就好像是資料匯編,無論是文章布局還是語句,都缺乏美感。一個是近年來學術論文有越來越長的趨勢,有的單篇論文甚至十多萬字。傳統學者做學問,因為要手寫手抄,十分耗時費力,因此往往反覆推敲,惜字如金,以至語不驚人死不休。史學論文需要可讀性,論文除了要論,亦要注重“文”:行文務必凝練,文字力求優美。德國啟蒙時代劇作家、文藝批評家萊辛在《拉奧孔——論畫與詩的界限》中說:“一部大書就是一宗大罪。”文章的水平不在長短,不在厚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