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文物造假調查

http://www.CRNTT.com   2013-06-20 16:13:13  


 
  “從寬”還是“較真”

  甘學軍親歷了拍賣市場從無到有的歷史,24歲時從國家文物局正處級管理崗位上離開,下海經商,參與組建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家拍賣公司。他認為,在收藏領域,“鑒定是一個永遠要解決但永遠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近十年來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藝術品投資的氛圍越來越濃烈,對於藝術品鑒定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大量的行外人加入了這個市場,產生一個新的行當---鑒定業。”甘學軍說,從收藏家或投資者等不同角度出發,形成了不同的鑒定方法和理念。

  權威準確的鑒定涉及各種因素。“瓷器鑒定在技術上層次已經很高,玉器有材質、工藝等標準,最複雜的是書畫,無法歸類和標準化。”甘學軍說,某一個地區對某一個東西更熟悉,準確率相對較高是很正常的,“比如齊白石,一個生長在北方的畫家,他的畫風比較適應北方人的情趣,北方人比較喜歡,在北京地區鑒定水平就會高一些,而且大量齊白石藏品集中在北京地區。南方如海派,對於南方某些畫家的鑒定水平會高一些。”

  “但區域性只是對於近現代書畫的鑒定比較重要,關於歷史文物書畫界定,區域性就差了,因為歷史時間沉澱太久,就要看鑒定家的修養和學識。”趙榆說,其他的都是分階段分領域的,比如有的對宋元鑒定修養高一點,對於明清又差一點,“一個專家要是自稱通才和大師的,都值得畫問號,一個鑒定專家不可能是全才。”

  除了鑒定本身遇到的難題之外,從事文物藝術品經營、出版及鑒定工作20多年的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尚勇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文物鑒定問題實際上是在不同層次、不同語境下、不同維度上發生的一個問題。”

  “如果從文化保護的角度來講,就要從寬。已故的國家文物局全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組長謝稚柳先生曾說,看著30分、50分,就差不多判斷是真的了。現在這個觀點被文物界很多人反對,說太鬆了。可是不能說有的是假的就不保護了,我們先保護起來,讓子孫再研究。謝先生當時的觀點就是文物保護。”劉尚勇說。

  另一個角度是拋棄社會功利目的的學術研究,“這個就必須較真,到底是不是真的,學術研究還允許翻盤,今天說是真的,明天說是假的,後天又有了新證據說是真的,來來回回翻盤都可以。學術鑒定是不斷趨向於真理,還原歷史的真相。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否定之否定。”

  劉尚勇說,書畫鑒定大家徐邦達先生的鑒定就偏重於學術鑒定,他的文章翻來覆去在變化,“學術鑒定,基本上可以總結為鑒而不定,一直在鑒定,但是永遠定不下來,因為學術允許百家爭鳴。比如故宮收藏的所有名畫都被人質疑,但質疑不可怕,名作仍然是名作,絲毫不影響其價值。張伯駒向故宮捐贈的‘中國第一帖’《平複帖》,無論學術上怎麼爭論,它依舊是國寶。”

  此外就是市場鑒定,“市場是用估價來表明其看法的。如果特別真,就100分;比較真,90分;有點像,80分;或者有點影子,30分;等等。它是用價格的尺子來表明態度。像齊白石的畫,貴的上億,有的幾十萬。”劉尚勇說。

  他認為,從不同領域、不同的維度和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鑒定,“所以沒有辦法大家坐下來討論所謂的鑒定問題,各自有立場,沒有統一的標準,要分別研究對待和去把握,很大程度上不是法律問題,也就無法用法律去規範。”

  有沒有必要對鑒定機構(專家)進行政府認證?

  現實中,文物鑒定難以在商業化和文物保護之間平衡,在巨大利益糾葛之下,假文物被鑒定為真、真文物被鑒定為假的荒誕實例屢有發生,且利益勾兌層出不窮。

  2003年,故宮博物院與嘉德拍賣行協議,以2200萬元購買了一幅有爭議的書法作品《出師頌》。《出師頌》自唐朝以來,一直流傳有序,1945年後失落民間,2003年7月突然在中國嘉德2003年春季拍賣會上亮相,引起業界軒然大波。8月21日,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肖燕翼公開承認,他和嘉德拍賣行周末拍賣部的肖洋是父子關係,輿論一時更加質疑故宮此次收購存在暗箱操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