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丹青:如何讀懂畢加索

http://www.CRNTT.com   2013-09-02 15:47:32  


畢加索作品:《讀書》,作於1932年。
  中評社北京9月2日訊/“懂不懂的問題其實是一個永遠的問題。我出國這麼多年,從這麼多的眼界當中學會了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想懂,前提就是要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文脈。你一定要認識很多的藝術家,才會好好地愛其中的一位藝術家。”知名畫家陳丹青撰文《如何讀懂畢加索》如是說。詳細內容如下:

  畢加索大展的主辦方告訴我,大家看了畢加索的作品後還是不太懂。畢加索為什麼不好懂,這牽涉到一個知識準備,一個眼界。知識準備對於繪畫來說跟文本不太一樣,我讀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讀英文書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視覺藝術。

國人認識畢加索的百年演變

  畢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魯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們有幸跟畢加索生活在同一個時代,1973年他去世的時候我在江西農村,我知道世界上有一個人叫畢加索,但是我看不到他的畫。畢加索的名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傳到中國來了,那時候中國正在戰亂當中,沒有可能邀請歐洲的展覽來中國。但已經有中國的畫家知道畢加索,像徐悲鴻在法國留學,他不但不懂畢加索還討厭畢加索,他也不喜歡印象派;劉海粟是另外一種畫家,他覺得畢加索的畫跟中國畫文化相同。他們成了兩個陣營,一個是北方的現實主義陣營,一個是以劉海粟為主的現代主義陣營。1949年以後,北方的現實主義陣營取得了政治上的地位。基本上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就銷聲匿跡了。

  文革結束後的1978年,中國恢復了正常的國家生活,包括文化生活。第一件事情就是跟法國商量,請來了法國鄉村畫展。我第一次看到了19世紀的一些現實主義畫家、印象派畫家,像米勒。直接影響到後面畫的東西。在北京、上海、重慶、東北等地都出現了很多的藝術活動,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綱領,就是超越古典主義、超越現實主義,超越早期現代主義,甚至超越畢加索這一代人,直接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的現代主義,所以很快,1985年出現了美術新潮運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