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緬懷侯仁之:文化人一遭捧 就成了工具

http://www.CRNTT.com   2013-10-24 16:02:25  


 
高巍:侯仁之去世是對讀書人的一個提醒

  提起侯仁之先生,就不能不提起他鐘愛一生的老北京城。

  遺憾的是,不論梁思成、侯仁之們曾如何努力過,如何悲壯地奮鬥過,那座前人留給我們的偉大遺產,最終離我們遠去——只剩下千瘡百孔,見證著我們的愚蠢,而每次遮掩,都讓傷痕與恥辱更深地刻進記憶中。

  或者,對一位思想者來說,最大的苦痛莫過於人們給了他世俗的美名,卻背離了他孜孜以求的事業,人們讚美他,卻又用實際行動來否定他。喧囂的“拆哪”聲中,侯仁之先生的背影如此孤單。

  沒有人踩刹車的時代,誰願去做車輪下一顆不順從的石子?在時代的大潮中,誰願去當一粒拒絕被揚起的砂?大師已去,他未竟的事業,誰來接續?

  在學者高巍看來:改變世界很難,但改變自己,現在就可以去做。

  侯老對北京城的貢獻無人可比

  侯老比我年長太多,我始終未能仰望先生一面,感到很遺憾,但在傳統文化保護的工作中,處處能看到侯老的身影。

  我認為,在保護老北京文化方面,侯老貢獻無人能比。保護蓮花池等大事就不說了,今天我們讀到的許多關於老北京的古籍,都是先生一手保護下來的,沒有他的努力,那些原始資料和原始數據將散失,後來人再想研究就會非常困難。

  現實是,保護傳統文化與建設新的文化之間的結合點在哪裡,我們至今也沒有找到,說不拆就是保護,拆掉就是破壞,這種思維有點太簡單了。

  在侯老那個層面上,是非鮮明地去表態也不太容易,但為了保護北京城,他給領導寫信,在領導看望他時表達自己意願,類似工作侯老做過很多,只是媒體不怎麼宣傳這個,所以大家也不太知道。

  今人讓古人蒙羞

  我認為,重修永定門是一大敗筆。恢復中軸線南起點,這個想法是對的,但怎麼建,建什麼,應更深入地去論證。

  現在把城樓重建在原來的箭城上,實在是太滑稽。古代城池都是箭城在前,城樓在後,中間有甕城,這是不能隨便換位的,否則就失去了防禦功能。出了這麼可笑的錯誤,說明對歷史太無知。

  重修永定門,至少應按原樣恢復,像現在這樣,只會讓人覺得古人吃錯藥了。如果只是想設立一個標誌,那麼有必要費這麼大勁、勞民傷財去建這麼一個假古董嗎?這本身就是不尊重歷史的體現。

  文化人一遭捧,就成了工具

  你不願批評,人家就說你也支持,這是沒辦法的事。

  這是針對讀書人、文化人的常用手段了:先把你的牌子樹得很高,也不管你是否需要,一味捧紅,以後你就成了擺設,他需要什麼,你就得說什麼。追捧文化人,並不是出於對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尊重,只是想為我所用,是一種實用主義策略。

  當然,也有一些學者型領導,會發自內心地尊重學者的意見,但那只是個別現象,而非制度化行為。

  在我們的制度中,存在著對文化、對傳統本能的反感與抵抗的傾向,因為我們的革命本身並不是在先進生產力推動下自動形成的,這和馬克思當年設想的情況不太一樣。

  侯仁之先生最讓人敬佩的是他始終保持了謙謙君子的風範,不像今天許多讀書人那麼暴躁、粗魯,在今天,像他這樣有修養的學者實在太少了。

  在我看來,侯仁之先生的去世是對所有讀書人的一個提醒:該如何做學問?學者的社會責任是什麼?怎樣回歸自己的良知,為社會去做一點事?侯仁之先生的一生為我們做出了表率,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迪。

  騰訊文化 唐山 2013-10-24 09:30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