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星雲大師:學佛要學吃虧

http://www.CRNTT.com   2013-11-26 15:23:23  


 
第三、生活的人間──以眾為我的佛教生活

  人是群體動物,不能離群索居,‘佛法在大眾中求’。因此,一個人想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想在大眾中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那麼,對於生活的人間,必須有一層透徹的認識與了解。關於這一點,我仍然 分為三部分和各位解說:

  (一)從小我的人間說到大我的人間

  一個人常常會感到有些不必要的煩惱,其原因是因為他不能和別人協調,處處只為自己著想,從來不去考慮別人。

  這個世界是眾緣和合而成的,不是屬於某一個個人所有,因此,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很多人憂戚與共地生存著。既然大家共存於這個世間,那麼彼此應該互相了解、互相幫助,大家和平相處,共同關心屬於 大眾的每一個問題。

  古人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個人的享樂,其‘樂’是有限的。譬如說:一個人欣賞電視,不如很多人共同欣賞比較有情趣。再者,個人的快樂和別人分享,並不影響於個人的快樂。如同一支蠟燭光,把它分傳給很多支,每一支都亮了,並不影響第一支的光明,反而更增加空間的亮度。人生的幸福快樂亦然,個人的快樂是建築在大眾共同的快樂之上。一個家庭,父母子女圍著用餐,父母的慈祥,子女的歡笑,和樂一團,即使飯桌上僅是粗茶淡飯,但是大家卻吃得津津有味。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獨坐桌前,面對孤影,雖然吃的是珍饈美味,卻有如嚼蠟根般枯燥。空蕩的一幢房子,除了壁虎外,找不到第二個人影,每天孤寂無聊,即使裝飾再華麗,設備再完善,生活其中,亦毫無情趣可言。由此可知,個人的獨處,沒有大眾相處的快樂,把快樂分享別人,又可以從別人的快樂中增添自己的快樂。因此,一個人要得快樂,必須擴大小我,融自己於大我中,從大我中獲得快樂 。

  有首偈語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佛道在那裡?佛道在世間,佛道在大眾身上。經雲:‘諸法因緣生。’因此,一個人要想獲得快樂,要想求得佛法,必須了解這個道理,化私為公,化我為眾。唯有化私為公的生活,才是心安理得的生 活;唯有化我為眾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生活。

  幾十年來,我個人即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我一直很喜歡佛教文化事業,多年來,始終不曾離開文化崗位,自己寫文章、出版書,以這些所得,曾經買過一幢精美的房子,住在裡面,讀書寫作倒也逍遙自在。雖然如此,後來我還是把房子賣了,我一直希望能為佛教多貢獻一 些,遂以所得一百五十萬元買了一塊荒山,開始創建佛光山。我將個人所有奉獻給佛教,為佛教創辦事業,教育人才,我的人生,雖然自己毫無擁有,但是,我心里卻覺得非常富裕,我的生活也充滿了法樂。

  現在佛光山辦有佛教學院,有不少佛教青年來研究佛學,從他們朗朗的讀書聲,與他們蓬勃的朝氣中,我體驗到佛教充滿前途希望的快樂。每天接踵而至的善信男女,虔誠的來山朝聖、禮佛,從他們充滿法喜的臉上,我感受到佛教深入人心,敦厚風俗的快樂。所以,一個人 要從小我中脫穎而出,化小我的人間為大我的人間,那他將會覺得這種無我的人生更有意義,生活更加快樂。

  (二)從造作的人間說到懺悔的人間

  一個人生存在世間,身口意隨時都在造業,身體上的舉止動作有善惡的行為;嘴上的說話,也有善言惡語;內心的意念,也有善惡的思想。這中間,普遍的與善業相應者微乎其微,與惡業相應者卻比較多,因此,人與人相處時,要常常懷著懺悔慚愧的心。

  在佛教里,‘懺悔’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其功德不可思議。譬如一個學生犯了過錯,到訓導處認錯懺悔後,他仍然可以成為一個健全的青年。一個出家人要經常懺悔,從懺悔中可以消除往昔所造之惡業。‘懺悔’猶如菩薩的慈悲法水,藉此法水,能夠洗滌無始以來的罪 愆,獲得清淨的佛道。

  人生在世,雖僅數十寒暑,但是,為了事業,為了家庭,難免奔波勞累,甚或與人爭執計較,這中間,身口意三者,不知造作了多少善業與惡業,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及時反省懺悔,則善業增長,惡業消除,仍然不失為堂堂正正的一個人。因此,佛經雲:‘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無明煩惱生起現行,只要及時覺悟懺悔,仍然是個清淨善良的人。一個人最怕的不是犯了過失,而是犯了過失仍然不知道悔改。如同陷入錯誤的泥淖里,若能及時回頭,仍可得救;如果一意孤行,自怨自艾,耽溺於過失中不肯自拔,則將越陷越深,終於遭到滅頂。佛教中有梁皇寶懺、大悲懺、八十八佛懺悔文等,都是教人常行懺悔;每月的布薩,即教人發露懺悔,所有罪過,一經懺悔表露,則如同經過法水洗淨,不會再遭遇旁人的責難與遺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